御民养生|幼儿期的心理营养—亲密依恋( 二 )


自体依恋
御民养生|幼儿期的心理营养—亲密依恋
文章图片
从心理学上讲 , 婴儿一般从两个月开始由自闭期逐渐发展到与妈妈的共生期 。
在这个时期 , 小婴儿朦胧的意识到了妈妈的存在 , 这是一个可以满足他需要的存在 。 但是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 , 他所能感知到的世界仅限于妈妈,而且还是模糊的 。
最初小婴儿的紧张性体验是通过排便或呕吐等方式得到释放 , 伴随着听觉 , 近距离视觉以及触觉的觉察 , 婴儿与周围世界的互动 , 使这种紧张性体验向外转移 , 这个转移发生在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左右 。 这时婴儿逐渐能区分出愉悦 , 好的体验与痛苦 , 坏的体验 。 小婴儿被暴露在有规律的需要(如饥饿)的紧张之中 。 这种紧张的刺激 , 内在的需求一直不能得到自我满足时 , 需要通过自体之外的东西来缓解 , 比如妈妈的哺乳 。
这种由外在资源满足需要的好的经验得不断重复 , 最终传达给婴儿一种自体与非自体之间模糊的情感分辨力 。 因为当有好的体验时 , 婴儿会感觉到喜悦并接纳 , 但是对于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坏的”刺激 , 婴儿可不喜欢 , 于是会通过投射机制做出反应 , 因为此时婴儿的世界里只有他和妈妈 , 并且他的这些愉悦或痛苦的体验都是与母亲结合在一起的 , 于是便倾向于将不好的体验投射给妈妈 , 这样他的身体感受或许还存在 , 但是心里负担会减轻很多 。 于是爱的客体意象和身体与心理的自体意象 , 从越来越多的愉悦(好的)或痛苦(不好)的本能与情绪性体验中浮现出来 。 婴儿逐渐发展出一种身体意象 , 这形成了自体的核心 。 在这个早期阶段 , 仍然没有“内——外”、“自身——他人”的分化 。 “我”还不能与“非我”区分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