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民族医药|夏季为什么要经常吃茯苓

进入漫长炎热的夏季 , 连绵的阴雨 , 湿润的气候随时伴随着我们 , 潮湿成为夏季的标准代名词 。 除湿祛湿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 湿气盛行的夏季如同春风、夏暑、秋燥、冬寒一样 , 湿成为夏季的主气 。
爱心民族医药|夏季为什么要经常吃茯苓
文章图片
中医认为:湿气过盛 , 可作为致病邪气伤人 。 湿气伤人 , 又有内外之分 。 外湿多由淋雨、涉水或久处湿地 , 水湿上腾而引起;内湿则是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饮等性寒之物损伤阳气所导致 。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 , 好伤人阳气 , 尤其是脾阳 , 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 , 一旦受损 , 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 , 而使气机不畅 , 往往出现头重如裹或头昏而涨 , 身重而痛 , 脘腹胀满 , 四肢倦怠 , 乏力 , 胸闷 , 恶心呕吐 , 不思饮食 , 食欲不振 , 大便溏泻不爽 , 甚至水肿等脾胃受损的表现 。 湿邪常与暑邪相连 , 以致湿遏热伏 , 这也是人们总是感到闷热不去 , 身体“难受”的主要原因 。
“长夏应脾而变化” , 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 。 古人云“长夏防湿” 。
防湿首当健脾 , 只有人体脾胃振奋 , 脾胃健运 , 才能有效地抵御湿邪的侵袭 。 所以我们在淋雨、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 , 更衣保暖 , 不要在游泳池或澡堂内长时间浸泡、洗浴 , 劳动、休息要尽量避开水湿过盛的地方 , 不能久居湿地 , 工作、生活环境及其设施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 防内湿则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 , 尤忌暴饮暴食 。 因此夏季饮食应注重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食疗养生 , 防湿健脾 , 抗衰延年 。
爱心民族医药|夏季为什么要经常吃茯苓
文章图片
夏季祛湿 , 食用茯苓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
古语讲:“一两茯苓一两金” 。 《本草正》:能利窍去湿 , 利窍则开心益智 , 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 , 补中健胃;袪惊痫 , 厚肠脏 , 治痰之本 , 助药之降 。
茯苓味甘、淡、性平 , 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 用于水肿尿少 , 痰饮眩悸 , 脾虚食少 , 便溏泄泻 , 心神不安 , 惊悸失眠等症的治疗 。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 , 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 , 不分四季 , 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 , 不管寒、温、风、湿诸疾 , 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 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还有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 (以上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李征主任医师的录音整理 , 由于我们的理解水平有限 , 有不妥之处仅向李主任和朋友们表示歉意!)
爱心民族医药|夏季为什么要经常吃茯苓
文章图片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很会做茯苓饼 。 做茯苓饼“以九蒸胡麻 , 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 , 日久气力不衰 , 百病自去 , 此乃长生要诀” 。 苏东坡年已六旬还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强健的身体 , 这可能和他常吃自制的茯苓饼有很大关系 。
相传 , 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 , 不思饮食 , 厨师们绞尽脑汁 , 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 , 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 , 味甘性平 , 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 。 于是 , 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 , 配以适量茯苓粉 , 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 , 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 。 慈禧吃后 , 很满意 。 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 。 因此 , 茯苓饼更加身价百倍 , 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 。 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 , 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
几种茯苓的食用:
茯苓粉 。 可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粉冲化、调匀 , 每天晨起吃约净含量20克 , 健脾又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
爱心民族医药|夏季为什么要经常吃茯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