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早期联合!把握降糖治疗的“黄金时间”( 二 )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早期联合!把握降糖治疗的“黄金时间”
文章图片
图3相比单药自由联合 , 复方合剂降低HbA1c的作用更显著
目前常用的DPP4抑制剂和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有维格列汀/二甲双胍 ,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 , 利格列汀/二甲双胍 , 沙格列汀/二甲双胍 , 在临床选择中姚民秀教授提出了他的意见 , 不同DPP-4抑制剂的分子结构和酶学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17] , 其中底物样酶抑制剂维格列汀的酶抑制作用更持久[18-19] , 维格列汀对DDP-4酶抑制率高达95.4% , 高于西格列汀和沙格列汀[20-22] 。
另外 , 自由联合给药转换为复方制剂时 , 只有维格列汀/二甲双胍复方给药剂量、给药频率均不变方便患者转换方案 , 易于口服[23] , 且具有“4S”优势[24-29]:
?强效降糖 , 显著降低HbA1c可达1.8% , 降低空腹血糖更佳
?安全性高 , 低血糖风险低 , 胃肠道反应显著更低
?简化治疗 , 使用简便 , 2年依从治疗患者可达88.8%
?花费更少 , 日治疗费用每天节省3元
所以 , 姚民秀教授认为维格列汀/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更为理想FDC 。
会后讨论除了两位教授的分享 , 刘元涛教授引领与会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有主任提出 , 有些并发症的发生是不可逆的 , 糖尿病的治疗前10年非常关键 , 临床实践可看到 , 早期强化治疗确实能够带来长期的获益 , 是十分有必要的 , 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也有药学专家表示单片复方制剂对于联合用药来说是未来的趋势 。 现在许多糖尿病人兼有高血压、肾脏疾病等并发症 , 需要服用大量的药物 , 而单片复方制剂 , 在保障了降糖疗效与安全性的同时 , 减少了用药数量 , 治疗方案也得到简化 , 依从性大大增加 , 所以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已经越来越广泛 。
另外 , 有专家强调 , 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是十分重要的 , 在依循指南的同时 , 临床思维不能被其局限 , 应当针对患者情况考虑对他有最大获益的降糖方案 。 目前 , 对于T2DM患者治疗多数建议是首先二甲双胍单药治疗 , 而维格列汀/二甲双胍复方制剂有着多重降糖机制 , 心血管获益等优势 , 也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
在会议的最后 , 王颜刚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 VERIFY研究为早期起始二甲双胍+维格列汀联合治疗是否优于传统阶梯治疗提供了答案 。 在临床中 , 早期联合已经成为未来的趋势 。 复方制剂可减少口服药片数量 , 提高患者依从性 , 改善血糖管理 , 维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机制协同 , 覆盖糖尿病多重病理机制 , 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 未来可期!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早期联合!把握降糖治疗的“黄金时间”】参考文献:
1.HolmanRR,etal.NEnglJMed.2008Oct9;359(15):1577-89.2.ReavenPD,etal.NEnglJMed.2019Jun6;380(23):2215-2224.3.TheACCORDStudyGroup.DiabetesCare2016;39:701-8.4.DelPratoS,etal.DiabetMed.2014;31:1178-84.5.TurnerRC,etal.Lancet,1998,352(9131):837.6.MetabolicKarma.Diabetes,2018,67(5).7.KamleshKhunti,etal.PrimCareDiabetes.2017Feb;11(1):3-12.8.AlanJGarber,etal.EndocrPract.2019Jan;25(1):69-100.9.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abetesCare.2019Jan;42(Suppl1):S90-S102.10.GarberAJ,etal.EndocrPract.2019Jan;25(1)69-100.11.MakrilakisK,etal.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2019Jul30;16(15).pii_E2720.12.ForetzM,etal.NatRevEndocrinol.2019Oct;15(10)569-589.13.RinesAK,etal.NatRevDrugDiscov.2016Nov;15(11):786-804.14.SchlosserR,etal.CanJDiabetes.2019Aug;43(6)440-444.15.HanS,etal.CurrMedResOpin.2012Jun;28(6):969-77.16.BajajHS,etal.DiabetesObesMetab.2018Jan;20(1)195-199.17.KimDetal.JMedChem.2005;48:141–151.18.BergerJP,etal.EndocrinolDiabetesMetab.2017Nov24;1(1):e00002.19.AhrénB,etal.DiabetesObesMetab.2011Sep;13(9):775-83.20.HeYL,etal.IntJClinPharmacolTher.2010;48(9):582-95.21.BergmanAJ,etal.ClinTher.2006;28(1):55-72.22.DeaconCF,etal.DiabetesObesMetab.2011Jan;13(1):7-18.23.HeYL,etal.IntJClinPharmacolTher.2008May;46(5):259-67.24.BosiE,etal.DiabetesObesMetab.2009;11(5):506-515.25.G?keR.,etal.DiabetesMetab.2015Jun;41(3):244-7.26.BosiE,etal.DiabetesCare.2007;30(4):890-895.27.SimonD,etal.DiabetesTher.2014:5:207-224.28.BosiE,etal.DiabetesObesMetab.2009;11(5):506-515.29.FilozofC,etal.DiabetMed.2010Mar;27(3)318-26.30.MakrilakisK,etal.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2019Jul30;16(15).pii_E2720.MCCEU62006508 , 有效期2021-06-04责任编辑:尹文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