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我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最快的是这次”


新快报|“我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最快的是这次”
文章图片
■王鸣在颁奖大会现场 。
新快报|“我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最快的是这次”
文章图片
■退休后,王鸣将重心转向面向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和大众科普工作 。退休不减学术激情和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心,王鸣为防疫提供学术指引
“最美科技工作者”扫描
束之高阁、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能否让普通公众理解,关系到这些知识能否真正得到传播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种知识泥沙俱下、真假难辨,科学权威科普知识的传播尤为重要 。
疫情期间,广州市预防医学会专家组组长王鸣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配合疫情防控,开展多种形式的抗疫科普,录视频、写科普文章、出漫画、做培训……5月29日,王鸣和钟南山、张忠德等9名专家一起,被评为2020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 。
“我感到很鼓舞,自己做的工作可以说是用科普这个工具打通了科学知识从科学家到大众传播链条的最后一公里 。 ”在接受新快报采访人员专访时,王鸣说,科普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它对科普工作者科学素质的要求并不比具体搞科学研究低 。
■采写:新快报采访人员吴晓娴
■受访者供图
4天发表权威论文为防疫提供学术指引
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尽管早已经历了多次新发与突发传染病防控,王鸣还是感觉这次病毒的威力非常大 。 “本来以为跟非典差不多,后来发现无论是病毒学还是流行特征都不一样 。 ”他感觉到需要做点什么,时刻关注疫情动态 。
根据多年对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的经验,王鸣察觉到进入2月份后,南方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与流感流行混合在一起,从而给疾病的防控带来诊断与治疗的困惑 。
2月7日早上9时,王鸣收到国内权威专业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约稿 。 他分析了当时的各种传染病流行资料,提出“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同时警惕季节性流感”的学术观点 。
王鸣找来了自己的前同事、广州市胸科医院副院长李铁钢合作 。 李铁钢当天从晚上7时多写第一稿写到了翌日凌晨2时多,发到了王鸣的微信上 。 王鸣一夜无眠,2月8日清晨5时多就醒了,看到稿子,立马起床修改,到了早上9时成稿,补充了格式后,下午就发给了编辑部 。 到了2月10日,仅用了4天,这篇论文就上线发表了 。
“我至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最快的就是这一次 。 ”尽管退休已3年,王鸣身上的学术激情和对公共卫生的责任心依旧不减 。
之后,随着疫情处置的广泛开展,他发现很多地方在开展消毒时不够科学,对空旷地方的空气和人体进行喷雾消毒,不但不能起到消毒作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或人体伤害 。 于是,他又提出了“关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过度消毒”的问题,并刊登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热带医学》杂志上 。
写出20万流量科普推文
“很充实很满足”
事实上,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王鸣这位老疾控人感到似曾相识 。
2003年“非典”暴发时,王鸣时任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 2003年1月31日下午,王鸣参加完广州市卫生及防疫紧急会议,19时,他正在吃年夜饭,就接到了广医附属第一医院的疫情报告,他和同事迅速前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2月中旬,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成功分离出4株病原体,随后捕获了冠状病毒颗粒和衣原体病毒 。 后来,他们又发现了果子狸与SARS病例直接相关的证据 。 让王鸣至今自豪的,是广州市疾控中心在“非典”早期很快就制定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消毒隔离指引”,这是全国第一份较为详细的针对“非典”预防的工作指引 。
2017年从广州市疾控中心主任的岗位退下来后,王鸣受聘担任广州市预防医学会专家组组长 。 他将重心从专业研究转向面向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和大众科普工作 。
为了做好科普,很多知识都要重新学习 。 在疾控中心时,王鸣主管免疫规划,对疫苗没有很深入的研究 。 退休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从头学习、理解疫苗知识,对疫苗的研发、生产过程等方面都了然于胸 。 而怎么样把这些知识通俗地解释清楚,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 他习惯在散步时不断思考、提炼、消化自己的想法,打好了腹稿再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