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方方时,我看的却是80年代作家去哪了( 三 )
余华(中)、洪峰(右)052012年的12月 , 中国文坛突然空前热闹起来 , 所有人都在谈一个话题:中国终于有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而这个作家 , 就是莫言 。其实在此之前 , 年轻的读者并不知道莫言是谁 , 也从未读过他的书 。 他们关心的只是这个奖 , 而不是莫言 。 网络突然涌出无数赞美莫言 , 也冒出很多批评莫言的人 , 但实际上 , 他们连一本莫言的书都没有读过 。事实上 , 莫言几乎是中国最直面社会的作家 , 他的小说里讲述了中国最残忍的历史 。 但在新的时代 , 他却被从未读过他书的人骂为“五毛” 。 而他虽然有能力去辩护 , 但也知道那没有用 , 只能是默默承受这些误解 。诺奖颁布后 , 莫言再也没有发表新作 。 他说 , 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 , 即便是莫言这样 , 最能代表当代文学的作家 , 也已经对当下的社会束手无策了 。 当他书写60到80年代的中国时 , 笔下展现了巨大力量 。 但到2010年后 , 中国的复杂程度 , 完全超出了他用笔所能的触及范围 。实际上 , 在与时代旷日持久的对抗里 , 其实中国作家早就输了 , 输的很彻底 , 阵地早就没了 。 在两种境遇中 , 曲曲折折试图找平衡 , 等平衡找到了 , 自己也就扭曲了 。不知道啥时候开始 , 一个深刻的作家说话 , 可能还不如一个廉价五毛大V拥趸众多 。 更多时候 , 一个严肃的作家 , 也不敢再轻易说话 , 因为一说话就会成为喷子的靶心 , 淹没在义正言辞的讨伐之中 。而大部分作家呢 , 为了保证下次还有说话的机会 , 只好谨慎说话 。 慢慢有些话说不痛快 , 也就索性不说了 。到2007年左右 , 80年代的作家 , 基本都觉索然无趣 , 鸣金收兵了 , 只有王朔还可一战 。 但结果他也是伤敌一千 , 自损八百 。 十多年里 , 王朔也彻底不再出面 , 蜗居在家养猫 , 连最后一张照片都是徐静蕾拍的 。作家们偶尔出书 , 似乎都变成了最后的仪式感 。 有一年 , 编辑杨葵找阿城 , 想出版他的旧作 , 问有什么要求 , 指望不指望畅销 , 阿城叼着烟斗 , 想了半天 , 就说了句:把书脊弄笔直就行 。10年之后整个市场的新书 , 绝大部分的风格 , 是书名吓唬人 , 封面花花绿绿 , 腰封密密麻麻 , 书脊歪歪斜斜 。 一个作家想出本体面的书 , 都成了奢求 。 在过去 , 几乎每个作家的理想 , 都是想自己的书能传世 。 但到了今天 , 最好的作家都想着 , 能把书脊弄笔直就不错了 , 能稍微体面一点 , 就行了 。
王朔062020年 , 疫情到来后 , 有位武汉的作家 , 退休在家的她意外发现自己火了 。这个作家 , 就是靠写武汉日记大火的方方 。 其实她早在80年代 , 就已经大红大紫过 。 但今天大部分人 , 都是第一次听说她 。80年代 , 方方是以写长篇小说为主的作家 。 到了今天 , 她的小说几乎已经没多少人读了 。 但谁也没想到 , 她最终靠写日记又火了 。 一个写小说的严肃作家 , 却靠日记被大众关注起来 。 她在网上的任何一则短短2000字的日记 , 都比她写过的几百万字的小说要火得多 。 不知道 , 这算不算一种讽刺?当日记这种最私人的题材 , 变成了最公众的话题 。 不知道 , 这又算不算一种讽刺?更不知道 , 前几天赞美她的人 , 然后过几天就加入铺天盖地的谩骂队伍 , 这又算不算一种时代讽刺?20年前 , 和方方一起拍《诗意的年代》的作家们 , 在电影里留下了最后的集体影像 , 此后再也没有集体发声 。 方方在最后一篇武汉日记中 , 写道: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这像是她代表作家群体 , 再次向大众道别 。 因为大众对作家 , 从来是用完即忘 。 赞美方方的和谩骂方方的 , 想必很快都会遗忘方方 , 连同遗忘一切遭遇一样 。1988年 , 霍达出版了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后 , 一次活动上 , 采访人员问她:一个作家对于社会来说 , 是什么呢?霍达笑了笑 , 朗声说道:作家 , 就是社会的良心 。意为作家对社会的作用 , 都应该是守住一条良心底线 , 让社会不至于彻底礼崩乐坏 。 同时作家也给时代定下一把尺子 , 来丈量社会的精神高度 。 因为这把尺子 , 社会才不至于彻底滑向浅薄麻木 。不过这话放在今天 , 谁还会为这句话鼓掌呢 。80年代的作家们 , 各自都怀着不同的伤心 , 以不同的方式远去 。 王朔离群索居 , 阿城写下几百万字 , 放在抽屉里 , 不再给众人看 , 方方一战“成名” , 终会退场 。80年代的这些作家群像 , 集体如灯塔出现 , 又集体如灯塔消失 。 作家是一个社会的良心 , 但这个良心所剩无多 。据统计 , 10年后中国的大熊猫还有1000多只 , 但那时的中国职业作家 , 可能还没有熊猫多 。来源:牛皮明明 , 版权属作者所有 。
推荐阅读
- 是不是东方时评丨副高以上才有资格停车 别搞成形式主义
- 保护法东方时评丨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倒逼科技向善
- 还谈论“逃离北上广深”这届年轻人早就不这么想了
- 是不是东方时评丨“50多页的危改户档案”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
- 马云谈论房产:30年后一对年轻人要管5套房子
- [东方网]东方时评丨儿童夏日溺亡事件何时不再上演
- 许亿:这一次 我也实在忍不住了
- [商业银行]东方时评丨徐洪才:国常会决定小微金融政策再加码
- 「新华报业网」河南四儿童被埋原因查明:车辆违规作业,倾倒土方时将其压埋
- 「中国新闻周刊」4名男童被埋:尸体系整理土方时意外发现,已经开始尸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