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1949诗上庄:以诗教提振人心( 二 )


文艺报1949诗上庄:以诗教提振人心
本文插图

上庄更名为诗上庄
(左起:赵险峰、刘章、王立平、薛青松、石顺义)
此外 , 诗上庄还设有“世界著名诗人诗歌墙”“中国十位著名诗人墙”“诗上庄大字文化墙”“毛泽东诗词长廊”“鲁迅峰诗词园”“世界民歌墙”等 。 其中 , “毛泽东诗词长廊”精选了毛泽东的60首诗词 , 刊刻在溪沟边的廊道上 , 让人们在闲庭信步中品读欣赏 , 感受这位伟大政治家、诗人的浪漫情怀 。 “鲁迅峰诗词园”的建设 , 与诗上庄的奇景“鲁迅峰”密切相关 。 站在溪沟边 , 仰头望去 , 几座山峰与天空的交接处连接起来 , 看起来非常像鲁迅卧倒的样子 。 于是 , 这里就被人们命名为“鲁迅峰” 。 在鲁迅峰下 , “鲁迅峰诗词园”马上就建好了 , 将展示鲁迅的诗作以及诗人们写鲁迅峰的诗句 。 “世界民歌墙”则将世界多国脍炙人口的民歌进行集中展示 , 这些诗作与上庄诗人所追求的朗朗上口的诗风非常契合 。 在厂沟 , 刘章旧居诗情园和刘章诗歌馆尤为引人注目 。 在旧居的墙上和门梁上 , 布满了刘章先生的绘画和手书毛泽东诗词的笔迹;在旧居的旁边 , 新建立起诗歌馆 , 将集中收藏刘章的诗书手稿 , 以及全国诗人的优秀诗集、诗歌手稿等 , 供人们参观研究学习 。
在诗上庄 , 诗歌的痕迹可谓无处不在 。 比如 , 在拓宽河道之后 , 在河中树立起李白等诗人的雕塑;一沟溪水已垒坝成塘 , 两岸的河坝上将刻上中小学生古诗文 , 让学生们在漂流而下的同时 , 记录下精彩的句子 。 在村尾 , 还有“诗砚潭” , 因为长得像砚台而得名 , 村里在旁边竖起了一支大毛笔 。 这是村里小溪的源头 , 也是村子的文脉来源 。 “赵大地”“草木安”“花宝石”……每个自然村的村名都富有诗意 。 “村头明月悬 , 天光赵大地” , “青山为四邻 , 人善草木安” , “花开轻有音 , 宝石重无言” , 村里为每一个村名都配了诗句 。 总之 , 从村头到村尾 , 处处有诗句 。 村民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 在上山与下山的途中 , 举目皆诗 , 哪怕抬眼看一句诗 , 顺路念一行诗 , 就在无形中吸收了文化 。 上庄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 , 一路看一路背诵 , 同诗歌一起结伴成长 。 诗人不再神秘 , 诗歌不再遥远 , 那一首首石碑上的诗篇同这片山、这片水、这片林一样 , 成为了诗上庄人的精神食粮 。

如果村民们不爱诗、读诗、写诗 , 再多的诗墙、诗碑都只是表演的道具 , “诗上庄”的名号也就名不副实 。 幸运的是 , 这里的人是真爱诗 , 不仅爱读诗 , 还喜欢写诗 。 拿起锄头是农民 , 拿起笔杆是诗人 , 这样的诗歌之路 , 上庄村的村民走了很多年 。 刘章曾在诗集自序里写道:“上庄是我的生身之地 , 灵魂的家园 。 在外人看来 , 不过是野山、杂树、白云、青草、走兽、飞禽和忙忙碌碌的山民 , 而在我 , 是诗 , 是画 , 是经 , 是史!那是让诗歌开发的圣土 , 那是喷发情感的老井!它是我采不尽的富矿 。 ”这座富矿 , 也同样滋养了其他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村民们 。
走进71岁的村民吴学枝的家里 , 他的床头放着发旧的《唐诗宝鉴》等书籍 。 他是刘章的外甥 , 小时候就追随着刘章放羊 , 学写诗 , 至今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诗稿 。 比如 , 他这样写刘章旧居门前的柳树:“诗人门前两棵柳 , 柳树看家诗人走 。 如今人迈树已老 , 但愿诗情永长久 。 ”村子里的鲁迅石像落成了 , 他也不忘赋诗一首:“鲁迅石像落上庄 , 位置小区正中央 。 身后埌头似他像 , 面向南来望四方 。 ”用他的话说 , 就是“见啥写啥” ,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 , 万物生长 , 生活中的任何人、任何事 , 都可以写” 。 吴学枝说 , 诗歌让他豁达 , 让他忘我、忘忧 。 有什么苦恼事 , 有什么愁事 , 一写诗 , 把思想集中到诗上 , 就都掀过去了 。 诗歌成为他心中一盏不灭的灯 。 老人有一个愿望:“等条件具备了 , 我想出本诗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