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1949作家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众声喧哗 杂树生花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作家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众声喧哗 杂树生花
众声喧哗 杂树生花
——作家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
文艺报1949作家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众声喧哗 杂树生花
本文插图

近日 , 在“众声喧哗 , 杂树生花——20位作家云上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暨《我亦逢场作戏人:2019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新书发布会上 , 邵丽、李修文、徐则臣、张莉、弋舟、张楚等来自天南地北的作家、批评家齐聚互联网直播平台 , 从各自的写作和阅读经验出发 , 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 。
文艺报1949作家畅谈中国短篇小说的调性:众声喧哗 杂树生花
本文插图

何为短篇小说的调性
邵 丽:
每个小说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寻找和追求调性 。 构成小说调性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 , 小说的结构、表达的把握、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 甚至包括字数和断句方式等等 , 多种因素混合而成才构成小说的调性 。 调性说简单也简单 , 说复杂也很复杂 , 有时候作者自身也很难把握 , 自己满意的作品读者未必感兴趣 , 不太满意的东西却意外被认可 。 因此 , 作家找准调子很重要 。 这些故事将读者带入普通人的私人生活 , 用特写的镜头、恰切的色调讲述他们在绝境中如何生存 , 如何尽自己一切力量在逆境中活出勇气、活得体面、保有尊严且心怀敬意 。 从我自己的创作体会看 , 调性是不断调整的 。 年轻时的作品追求精致、唯美、浪漫 , 但这些个体感受很难引起更多读者共鸣 。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 , 经历多了 , 懂得了那种疼痛感 , 哪怕很小的一部作品也要找到“痛点” 。 巴金老先生有句话特别触动我 , 他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 , 而是因为我有感情 。 ”人类的感情是共鸣的 , 带着感情创作出的作品 , 它的调性才有可能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要 。
李修文:
于我而言 , 调性之所以重要 , 就是能帮我具体地分辨和亲近那些有着各异声音的个人 , 并且最终感受到这个时代内部涌动的人格力量 。 许多时候 , 我们写作的心路不是方法论的问题 , 不是纯粹的美学问题 , 是我们作为写作者深入这个世界的深度和难度 。 当问题像命运一样到来的时候 , 写作帮我们作出选择 , 我们也由此有了自己的调性 。 我特别重视今日生活里的真实力量 , 我会去走近那些真实的人 , 去听他们讲故事 , 但我绝不是在写非虚构 , 我想我是在用材料的真实去建造一种美学上的真实 。 在许多时候 , “新异”并不仅仅意味着向外看 , 它还包括着向内看、向古典里看 , 我们的古典传统里埋藏着许多可以重新激活今日生活的力量 , 最重要的是 , 这可能是完全符合我自身气质的 , 所以 , 这样写下去的念头也就越来越笃定了 。 我是那种需要生活和创作彼此袒露、彼此见证的写作者 , 而这样一条“说书人”的道路 , 令我沉醉和不断感受到“新异”带来的刺激 。
徐则臣:
判断一个作家的“调性”要考虑三个方面:所操持的文体自身的规定性、作品呈现出的风格与作家内在的气质 。 调性首先文体上要协调 。 我们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有一个基本判断:首先是从篇幅、节奏、密度等因素去判断它是不是短篇小说 , 能否区别于中、长篇小说;其次是作品呈现出的风格 , 有着作家鲜明独特的修辞风格;第三是作家本人的特性与气质 , 一个作家不可能一辈子都用假嗓子说话 , 文终须如其人 。 三者结合成一体之后 , 呈现出的也许就是一个作家的调性 。
弋 舟:
我们说到调性这个词的时候 , 首先联想到的是某种独特的个性 , 但同时 , 我也想说说隐秘的共性 , 那是文学之事内在的标准 。 在《我亦逢场作戏人:2019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这本选集中 , 主编张莉把这20个短篇选在一个集子里面 , 一定有一个内在的准则 , 在这种准则之下 , 她确认了这20位作家内在的文学调性 。 当然 , 这种共性的表达又是各有声色的 , 但我相信 , 大家必定有着隐而不宣的根本起点 。 在这个意义上 , 选集重申了我们的文学理想 , 并将大家聚在一起 , 重启我们的文学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