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农桑:附三,缚粽子
一、端午节传说:悼屈原旧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 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盛大节日 。 民间庆典活动的排场 , 仅次于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 。传说 , 端午节是屈原的祭日;当初发起这个节日庆典 , 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 , 端午节也叫:五月悼 。 悼字存疑 , 下篇再说 。屈原的传说讲:当时楚人敬爱屈原;恐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 , 便于他的祭日往汨罗江猛抛粽子喂鱼 。 江中的鱼吃饱了 , 就不会再吃江底的屈原 , 希望他漂上来 。这个传说真是奇怪:仿佛鱼类反比人类更有情感;它们有粽子吃 , 就不再吃人 。 但似乎鱼类又很无情、也很廉洁似的;自己吃饱却不再为儿孙多占 。 吃饱粽子的鱼 , 似乎完全忘记了 , 江底的屈原也可以吃 。因此我想:粽子原不该用来喂鱼;而应该让楚襄王和他的爱卿靳尚之流多多吃才好 。 他们如果也像鱼一样吃饱了粽子 , 或许就不会再吃百姓 。自小从这种故事里活过来 , 自然会产生许多类似的逻辑迷茫;但临近端午节 , 一想有粽子吃 , 也就忘得干干净净;从未记起屈大夫那些优美辞藻和动人歌哭 。二、粽子种种据点滴得来的信息可知:中国各地的粽子所用材料 , 以及形状、风味、大小等等都不尽相同 。 但有两个特征大致近似:其一 , 所用主料 , 都是糯米 。其二 , 所用粽叶 , 都是泛着天然清香的半水生植物的叶子;比如荻叶、苇叶、箸叶、蒲叶、莲叶、宽扁的竹叶之类 。各地粽子的差别 , 多是附料的不同 。 笼统的附料大概有:大江豆、红小豆、花生仁、豆沙、大枣、胡桃仁、核桃仁、栗子仁、松籽仁、莲籽等等 。南方各地 , 更是不同;粽子附料常带荤腥;比如鲜大肉、鲜禽肉、各种野味肉、腊肉、蛋黄、火腿、蜜汁果脯等等 。单就形状观照 , 各地的粽子 , 多呈四角近菱形、近锥形、纺锤形、扁方形、扁圆形、扁柱形等等 。 粽子形丽兮 , 酷若美人;真可谓玲珑俊秀 , 仪态万方 。另外 , 西南地区的壮、傣、黎、苗等少数民族 , 还多流行竹筒粽子 。 但这种风俗 , 可能与端午节的关系不甚相干 , 而与他们的日常饮食特征和习惯有关 。三、关中粽子秦岭终南山下 , 沣河流域上游;北方关中的粽子比较简单 。 粽叶一般用荻叶或苇叶 , 有时也用莲叶 。 主料和附料采用糯米、大枣、大江豆、或红小豆 。粽子大小 , 不到一巴掌 。 形状 , 多呈四角近锥形、或四角菱形、或四角称砣形 。 外面再用泡软的黄花叶绑(缚)起来 。 加工粽子的整个过程 , 当地人称:缚粽子 。待缚好一大筛粽子 , 放进大铁翁锅里:锅底下坐着甑篦;锅里水不能太多 , 刚淹过粽子的样子 。 锅烧开后 , 灶下用慢火烧;连煮带蒸 , 一整夜方熟 。早起开锅时 , 清香扑鼻 。 关中粽子 , 在中国算不得上佳 。 但在北方少米地区 , 能吃到自家缚的粽子 , 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当地人缚粽子的粽叶 , 釆用沣河沿岸的宽荻叶或宽苇叶 。 近多年来 , 沣河流域的芦苇不多 , 粽叶多由陕南商州一带贩运而来 。煮粽子的时候 , 顺便用旧年采收的莲叶 , 把粽子食材包成小疙瘩 , 放在锅里与粽子一起蒸煮 。 我们小时候称其为:莲叶粽子 。 当地人称作:莲叶疙瘩 。缚粽子所用糯米的稻谷 , 是关中沣河流域上游自产的水稻品种:红蛮稻 。 缚粽子的黄花叶 , 采自田埂或河岸;是自家平常收管晒干后攒下来的;使用时先用水泡软 。余者附料如大江豆、红小豆、花生 , 都是自家沙滩旱地生产 。 但关中不产大枣 , 多是从陕北榆林或河南灵宝购进 。 虽处北方 , 当地人还是比较喜欢吃粽子 。四、送粽子 , 卖粽子沣河流域上游产大米、产糯米;河滩旱地也产豆类作物 。 当地人会缚粽子、也比较爱吃粽子 。 但在困难时期 , 粽子却是奢侈品 。 听过来人说:小时候逢年过节倘能吃上一两个粽子 , 自然特别高兴 。当地人走亲戚、送粽子的礼程是:舅家给外甥送 , 丈人家给女婿送 , 娘家给女儿送 。 此外还有:姑家给侄女送 。 但此款礼道 , 只限于娘家长辈离世的姑母和侄女之间 。 姑和侄女本是同一娘家;娘家长辈离世后 , 姑姑即是侄女的长辈 。送粽子的时节 , 并不只限于端午 。 过年的后期 , 也送粽子 , 规则与端午节的礼程相同 。 过年的这个礼节称作:回拜 。困难时代 , 缺钱家庭有胆大的人 , 放工后晚上抽空缚粽子 。 煮熟收起来 , 逢集日用五升笼儿装起来 , 上面苫一条大羊肚手巾;偷偷地提到沣河岸秦渡街的集市上去卖;换了钱回来使唤 。特注:五升笼儿 , 是用细竹篾编制的长方体小篮框;容积大约是五升 。当年卖粽子的故事 , 大人有时顾及面子不愿去干 , 也不能干;会被当成资尾割掉 。 甚至还会被上线批斗 。再顾及面子、再有高压政策;但钱是永恒的硬货 , 没有不行 。 胆大脸厚的家长 , 只在家里缚粽子煮熟;提前定下单价 , 由家里年长一点的孩子提到集市偷偷去卖 。 当时的行情一个粽子大约五分钱;就是当年人称小银元儿的那种五分镍币 。我小时候听母亲说过 , 有记忆 。 她说:外婆是缚粽子的好手;逢寒暑假 , 大舅常去秦渡街、高桥、灵感寺卖粽子;换来钱供给她们兄弟姊妹念书用 。我现在忽然佩服大舅 。 那时像他一个十几岁大的男孩 , 就要担负如此重要的家务;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 。 现在好了 , 满集市都有卖的;超市还有冷冻粽子 。如今人们把粽子当点心 , 估计早已犯腻 。 粽子的物料难克化 , 热粽子吃的多都会顶胃泛酸 , 何况冷粽子;更不能多吃 , 否则一定会落下胃疾 。 当地有句俚语说:日弄瓜娃吃冷粽子;大约包含此意 。五、玫瑰粽子与蜜桔我自幼忌口 , 中医说是胃凉;所以不大喜欢吃粽子 。 后来流浪到各地 , 却禁不住当地美味小吃诱惑 , 粽子算是一个 。 比如吴兴、上海、嘉兴一带的大肉粽子、火腿粽子;江西南昌、九江的蛋黄粽子;广西南宁、邕宁、隆安一带的酱肉粽子;还有家门口西安回民街的蜂蜜凉粽子等等 。但只是尝尝 , 都不敢多吃 。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 , 是刚离校的那年正值端午时分 , 我去了一趟宜昌 。 宜昌水土优越 , 是养人的地方 , 女孩子都很美丽 。宾馆名叫桃花岭 , 服务员个个艳若桃花 , 都像传说中的王昭君一样美 。 一天回房时 , 见她们几个在本层的吧台小声唧唧喳喳、有说有笑 。 瞥一眼过去 , 好像吃什么东西 。 驻步看了看 , 估计是粽子 。我随口说了句:吃什么呢 , 这么香 。 其中最熟悉的一个女孩见我止步在问 , 她微微笑了笑 。 接着递给我两个玫瑰粽子 , 用塑料袋装着 。 她叫我拿回房间去吃 。我忽然明白 , 宾馆走廊不让吃东西 , 服务人员更不允许吃 。 她们好像违反了纪律 。 这两个玫瑰粽子原是用来封口 , 叫我别嚷嚷 。 自此我们聊起来 。 她果然是秭归人 , 家里还有桔子园 。临别 , 我送给她一件小礼物 。 当再去宜昌的时候已是深秋时分 , 桔子熟了 。 我不由自主去了桃花岭宾馆 , 还是住在那幢那层;向服务员打听起她来 。谁知早已物是人非 , 哪里问得到 。 新调来的女孩 , 见我问这问那还挺重感情;她似乎很高兴 , 说她家住在葛洲坝附近的瑶湾;家里也有个大桔园 。葛洲坝一带的土岭乡村 , 家家都有桔园;瑶湾的蜜桔全国都很有名气 。 这次我得到她送我的一小袋蜜桔 。再后来去宜昌 , 已是十多年以后 。 我还住在桃花岭宾馆 。 宾馆服务员依然像传说中的王昭君 。闲聊时 , 我还向几个小丫头讲起十多年前的桔园、讲起两个玫瑰粽子 。 她们听了都在笑 , 抿着嘴不住地笑 。 不知是笑我多情 , 还是笑我太傻 。她们笑着对我说:曾经送给你玫瑰粽子和蜜桔的两个王昭君;这会儿可能早就在给谁家洗衣、做饭 , 领着她们的孩子看桔园呢 。 听罢我一阵犯惆怅:当年还是太傻 , 咋就没去她家的桔园看看 。此后每年过端午节 , 就想起玫瑰粽子和蜜桔;想起心中一直珍藏的两个普普通通又漂漂亮亮的王昭君 。 而自小因端午节传说悼屈原带来的逻辑迷茫 , 早就丢到北冰洋里去了 。唐都浪子《草村产业纪事》之:老风土
推荐阅读
- 端午节
- 关中农桑:附六,老风俗(下)
- 关中农桑:附五,老风俗(中)
- 关中农桑:附四,老风俗(上)
- 关中农桑:附二,劁野菜
- 关中农桑:附一,老乡土
- 关中农桑:之六,晒稻子
- 端午话屈原:假如活在当下,他还是“爱国者”吗?
- 关中农桑:十五,种棉花
- 关中农桑:十四,种青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