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如果焦虑如影随形,我们应该怎么办


_本文原题:如果焦虑如影随形 , 我们应该怎么办
焦虑是人的基本情感 , 它是在客观环境和个体动机不相匹配的时候发生 。 焦虑情绪可以使我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准备 , 例如“战斗”或者“逃避”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焦虑情绪的存在 。 例如 , 我们过马路时 , 要左右兼顾 , 当一辆辆汽车从面前驶过 , 我们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感觉 , 这种焦虑紧张情绪能保持我们的警觉性及应激水平 , 使我们的行动迅速有效 , 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我们通过马路后 , 焦虑情绪就会自然消失 。 要是没有焦虑紧张的感觉 , 过马路时感觉无所谓 , 那后果可想而知 。
『依恋』如果焦虑如影随形,我们应该怎么办
本文插图
过度的焦虑 , 导致焦虑这种基本情感成为病理性的时候 , 那就对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影响 。 有焦虑症的患者 , 对即将发生的事件 , 常常做出的是种种不切实际的负性猜测 , 造成根本不必要的紧张、不安和恐惧 。 在美国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为28.8% , 超过1/4的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过至少一次焦虑发作;在中国 , 2009年Philips发表在《Lancet》的资料表明 , 焦虑症的月患病率为5.5% 。
因此 , 焦虑障碍值得大家关注 ,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对焦虑疾病发生和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的疾病 , 我们要做到整体把握防治疾病 , 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和已病防残 。
【『依恋』如果焦虑如影随形,我们应该怎么办】
『依恋』如果焦虑如影随形,我们应该怎么办
本文插图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 , 属于一级预防 。 研究发现 , 与焦虑障碍的发生、发展主要与遗传、心理和社会因素等有关 。 如:
①焦虑障碍发生的遗传因素是指具有遗传关系的成员有焦虑障碍先证者 。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 , 焦虑障碍有家族聚集性 , 即存在某种程度的遗传 。 双生子研究显示家族风险主要是由遗传引起的 。 不同焦虑障碍的遗传度约为30%~40% 。
②儿童期或青春期焦虑障碍病史——严重害羞、早年的不良教育方式 。
③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创伤事件 , 包括受虐 。
④女性 , 未婚、离异、丧偶、受教育程度低、失业、低收入 。
⑤共病精神障碍 , 尤其是抑郁症 。 遗传、性别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客观特征 , 干预的可能较小 。 下面 , 我们针对婴幼儿养育方式、心理生理的自我调节应对等易干预因素进行探讨 。
『依恋』如果焦虑如影随形,我们应该怎么办
本文插图
1
婴幼儿阶段的养育方式
Bowlby认为 , 有两种行为与焦虑情绪有关 , 一是逃避 , 二是依恋 。 依恋出现在“联络成对”的成员彼此被分离之时 。 婴幼儿时(一般在2岁以前)的依恋在成年后能保持相对稳定 , 对成年后个体保持稳定人际关系、保持相互信任、减少焦虑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
在婴儿 , 依恋是指婴儿与重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 也是感情社会化的标志 。 一般产生在母婴之间 。 不同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依恋方式 。 安斯沃斯等人采用陌生人情景程序技术调查后发现 , 婴儿有3种依恋类型:安全型 , 比较快乐自信 , 对外界积极反应;回避型 , 缺乏依恋 , 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联系;反抗型 , 亦称焦虑矛盾型 , 离开母亲后焦虑 , 但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 回避型和反抗型的依恋关系为不安全依恋 。
缺乏正常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婴儿健康发展 。 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 可以造成当事人过度敏感、猜疑 , 不信任别人 , 由此会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 ,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家庭的解体 。 早期体验到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儿童通常更为焦虑 , 更富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 , 发生焦虑症或其他精神心理问题的概率显著增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