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社恐“绝症”,其实是从小落下的病根儿( 四 )
文章图片
而另一个情节里 , 班上男生觉得新来的华裔插班生上课总提问、爱出风头 , 还会集体排挤他 。
▽
文章图片
曾有关于“校园暴力”的多项研究 , 将中美校园中发生的冷暴力行为进行粗略的统计与对比 。
结果显示 , 美国的校园冷暴力更多地针对沉默寡言的孩子 , 而中国的校园冷暴力更多地针对“爱出风头”的孩子 。
▽
文章图片
在大多数中国课堂上 , “爱发言=爱出风头=惹人厌”几乎是一条普遍至极的律令 。
我们甚至很难界定 , 大家在学生时代会讨厌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 , 到底在厌恶什么 。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可能是应试教育的规训下、发言回答问题等于讨好老师的谄媚逻辑 。
可能是那些毫无灵魂的排比句答案本身 。
也可能是在推崇“内敛温和”的社会观念背景下 , 对这一行为包含着预设的想象与情绪 。
▽
文章图片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教育领域变化 , 是高考扩招 。
虽然扩招政策开始于1999年 , 但高考竞争愈发激烈的话题成为讨论热门 , 要等到2008年之后 。
2008年 , 全国高考生数量第一次突破一千万 。
这代表着高中升学率、国民素质提升的同时 , 也暗藏着教育质量下滑与教育资源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 高考竞争无法避免地加剧 。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 , 应试教育中“保持沉默”的课堂变得更为常见 。
▽
文章图片
而对不经世事的学生来说 , 相比于学校规定 , 同龄人之间对“爱出风头”的嘲讽更容易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
外向或内向的性格 , 是难以改变的;但长着尖锐模样的表达欲望 , 却会因此磨平 。
▽
文章图片
害怕成为被打的出头鸟也好 , 害怕因出风头本身引起排挤也好 , 这些复杂而敏感的情绪最终的合流 , 是社会意识层面 , 表达欲的集体削弱 。
最后落回生活中 , 变成了90后口中、畏惧当众发言的社恐行为 。
文章图片
90后恰好赶上的应试教育特殊时代 , 社会观念中对“爱出风头”这类特质的否定 。
除却这两项文化层面的背景 , 90后的集体社恐还有着不可不聊的客观基础 。
那就是在当下这个物欲发达、互联网主宰的社会中 ,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人情社交的确都“不必要”了 。
▽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免费“单人套餐”背后的故事:爱心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 希沃|请海安市领导关注:希沃稳中标背后的教育黑幕
- python 爬虫,咋获得输入验证码之后的搜索结果
- 汽车知识|3.0T四驱+6座大空间,国产后的林肯飞行家还香吗
- 趣头条|大男人最后的疯狂,喜提路虎揽胜运动版!
- |隐藏在特斯拉背后的艺术家 对话首席设计师Franz
- 滴滴优步怎样将私家车运营合法化
- 刘璇|背后的无奈医生最懂刘璇“虎妈”式育儿惹争议
- 怎样做内部审计系统,用于数据泄漏后的回溯
- 未来十年之内,自动驾驶能不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