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罗振宇的骗局》一文( 三 )
如果作者觉得视频节目还不够具有选择性,那么麻烦作者打开“得到”看一看,首页上赫然将所有课程分成了商学院、科学学院、视野学院、社科学院、人文学院、能力学院等六个学院,虽然这个分类不太符合“金字塔原理”,但至少给你提供了选择的依据吧?这么分你都不知道按自己的需求找对应的课程,那就好比别人把饭嚼碎了喂到你嘴边你都不知道吃,做人不能这么生活不能自理吧?
咱们再进一步讲,我们应该要求互联网产品不一刀切吗?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使信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快速传输,然而也必然会让很多不需要某个信息的人看到这个信息。这个过程中,我认为网络平台能够剔除掉那些最没用的、甚至有严重社会危害的信息就足够了,没有义务非要让每个人都能零误配地匹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否则人还要脑子干嘛?如果所有互联网平台都有义务不一刀切,而是必须要按需分配的话,那么按照同样的标准,新闻联播、今日说法、星光大道、春晚都不要搞了,网络综艺、直播也不要搞了,学校里的课也不要上了,原作者的这篇文章也不要推送了,毕竟你这个文章又不会根据网友的需求变出72变,不符合要求嘛!
由这些分析,原作者对知识付费的这第二条指控到底成不成立,一目了然。
③ 第三宗罪:不能保证用户听了之后有自主的思考
这个罪名实在是太容易反驳了,首先,用户如果不懂得自己思考,那么换了什么教学方法都没用,凭啥怪知识付费产品?这个槽点应该是众所周知的。
第二点,指责知识付费产品不能引导用户自主思考,这种说法透露出了作者对于知识付费产品惊人的无知。现在的知识付费产品在“引导用户自主思考”方面,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作者到底做过调查没有?
其实,据我所知,无论是“得到”上的各类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课程,还是“樊登读书会”这种纯读书类的产品,抑或“喜马拉雅”、“网易云课堂”上的各种专家讲座,至少我用过的很多课程都在相信方法开设课后思考题、读者自由讨论、导师点评、线下沙龙会这类活动。
仍然以“得到”为例,“得到”请到的很多顶尖导师,如原北大国发院的薛兆丰教授、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刘润主任等人,都在设置思考题、回复粉丝留言下了很大功夫。以薛老师的经济学课为例,他的题目设置是周一到周四留“思考题”,周五留“辩论题”,之后再找时间点评。这要是都不算主动引导读者自主思考,我实在不知道什么叫引导读者自主思考了。
④ 第四宗罪:推销焦虑但不能治疗焦虑
我作为一个罗辑思维、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用户,很负责任地告诉各位:至少这四个平台上,我购买过的所有课程,没有一个是“推销焦虑但不能治疗焦虑”的,恰恰相反,这些课程对焦虑的治疗效果,远大于制造焦虑的效果。
就以大家喷的最多的《罗辑思维》来看吧,罗辑思维所有视频节目中,最能体现“焦虑营销”的有五次,分别是第一季第25集《这一代人的怕与爱》,还有四次跨年演讲。然而这些节目不仅完全免费,而且给出的最终答案都指向“我很明白你的焦虑”“我们和你们一样也焦虑过”“其实没什么可焦虑的”这几个方向。这怎么就叫“推销焦虑但不能治疗焦虑”了?事实上,至少对我而言,因为现实中科研进展缓慢、创业团队遇到瓶颈、辩论队战斗力低下,甚至身材不好、健身效果差而带来的种种焦虑,远远大于这些知识付费产品给我带来的焦虑。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对“制造焦虑”的看法:这些知识付费产品大多会在开讲的时候提出一些你不懂的问题,稍微制造一下紧张气氛,从而调度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在后面进行讲解的时候读者才更容易认真听完。这是非常基础的,而且是所有教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巧。如果说这么干都不行,那么请问“拾遗”这位作者,你难道就没用这种手法吗?如果你没用这种手法,你前半篇文章用了漫长的篇幅介绍这个“刘刚”是干嘛用的,难道不是在给知识付费用户们制造焦虑吗?
推荐阅读
- 聪明人养花,这3种“花”怎样也要养一盆,每年能省不少医药费
- 互联网怎样解决“家政服务上门速度慢”的问题
- 怎样看待从1月8号起,QQ钱包开始提现收费
- 银行it人怎样转型
- 汽车|冬天怎样让车内温度快速升高?座椅加热的最佳使用方式二,外循环的作用总结
- 怎样进入通信行业
- 怎样评价扶他柠檬茶的小说《云养汉》的结尾
-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Python程序员?
- 怎样评价华为、诺基亚、中兴中标中国移动高端路由交换设备扩容集采
- 怎样评价类似前橙会、百老汇、南极圈这样类型的离职帮抱团,对企业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