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罗振宇的骗局》一文( 二 )

-刘刚说:“我不想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选择上。” -刘刚说:“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我请问,这些诉求,有毛病吗?
也许大家看不上那些速成的人,感觉这些人跟速成的家禽、家畜一样不好吃。但我作为一个自认为学习能力还不错,高考考进浙大、本校保研直博的人,我的经历告诉我,人生在世很多技能是完全可以速成的,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层次才会出现瓶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去突破。“成功的捷径”并不是不存在,你如果掌握了一个行业的一些基本常识、避开了前人已经踩过的坑,就相当于找到了“捷径”,那么速成就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也符合边际效益的变化规律。那么像“刘刚”这样的很多人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有比较均衡的发展,希望短时间掌握一些技能,有问题吗?
综上所述,“刘刚”的故事什么也说明不了,作者想用这种故事来给知识付费行业扣帽子,这个逻辑不具备参考价值。
二、知识付费的所谓“四宗罪”是莫须有的罪名提问有个基本的规矩,叫做“先问是不是,再问怎么看”。我们先要看一看,这位投稿到“拾遗”的作者提出的这“四宗罪”,到底符不符合事实:
① 第一宗罪:“远离知识源头”
能提出这种莫须有的罪名的人,估计根本就没看过《罗辑思维》前两季的视频节目,罗辑思维的第一季和第二季是会直接给出参考书目的,这不仅是给出了知识源头,而且连源头的经纬坐标都告诉你了,你说他远离知识源头?
再看《罗辑思维》的历次跨年演讲,每次引用重要结论的时候,哪一次大屏幕上没有出现过相关人物的头像?哪一次没告诉你这个引用的结论是从哪里来的?
再看“得到”上的若干门课程,无论是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在引用以往学者的观点时,不仅会告诉你这些学者是叫什么名字、出于哪个学派,而且会把TA和其他学者的关系都讲给你听。例如《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就曾用了连续几个课时介绍了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在内的若干位经济学家,例如弗里德曼、哈耶克、科斯等人赫然在列。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也介绍了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学派在内的若干心理学家。请问这还不够接近知识源头是吗?
当然,这个时候作者可以和我们玩双标,说“他们虽然引用了前人的观点,但毕竟没有直接给你读原始文献,所以还不是源头”。那么按照同样的标准,你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不是知识源头,也要给你安上一宗罪?国内绝大多数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甚至音体美教材,都不会直接给你把原始文献全列出来,是不是国内这些教材都不合格?
其实,对于有效的学习而言,“追求知识源头”不应该成为一个必要条件。很多时候你不知道知识源头是从哪儿来的,照样可以帮你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我们今天根本搞不清楚那么多微积分公式哪些是牛顿推出来的,哪些是莱布尼兹推出来的,但能解决问题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把追根溯源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呢?这对于学习者而言是一种苛求。
总而言之,至少对于罗胖旗下的很多拳头产品而言,“远离知识源头”是一宗莫须有的罪名。
② 第二宗罪:对所有用户“一刀切”
这宗罪再次体现了作者扣罪名手段之拙劣。我们还是分两个部分:第一,罗胖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在“一刀切”?第二:“一刀切”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首先罗胖的产品不是一刀切。熟悉罗胖早期视频节目的人应该知道,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标题起得还算相对合理的,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视频内容,比广大“标题党”、“震惊党”之类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那么你作为一个观众,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能不能按需索骥,有点儿自己的选择能力啊?难道视频制造者还有义务把你的需求刨清楚,然后点对点精准推送?自己不会做选择却怪视频制作者一刀切,这就好比自己不懂得搭配饮食吃出病来却怪餐饮行业太发达一样无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