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对话华兴资本李宗光:警报暂时解除,警惕外需冲击A股业绩|首席看市( 三 )


李宗光:隔离确实有效,但隔离代价很高。中国最早隔离,看一下1~2月的宏观数据,降幅远远超过了预期。之前预期工业增加值是+1.5%,但实际上是-13.5%。所有人都没有预测到。怎么能负增长呢,还是双位数负增长,这个已经超出了经济学家传统经验和认知范畴。这种情况其他国家能不能承受?坦率说,两三个季度负增长,即使是中国也承受不了。不过中国总体好一点,我们杠杆程度总体低一些。
所以,在疫苗出现以前,不要抱着把疫情消灭然后再恢复经济的想法,而是要学着与之共存。一方面提升防疫卫生水平,同时就要抓紧恢复经济。
对美国也不必过于担心。从增长质量来看,美国经济非常有韧性。内需主导、创新能力强,资源、工具丰富,美元优势等等,所以在经济恢复阶段,美国一定是发达经济体中表现比较好的国家。
欧洲部分国家确实短期会遭受严重冲击,本来就比较高的债务水平,可能还要再上一个台阶,因此可能是本次危机中较薄弱的一环。但也不是没有对冲措施的,欧洲央行近期也出台了系列安抚市场的措施。
第一财经:有没有可能从衰退走向“大萧条”?
李宗光:走向大萧条的假设,不是一个基础情景。
随着疫情进一步爆发,隔离措施提高,全球经济活动短期内会出现急剧收缩,出现年度负增长的概率在显著上升,经济下滑幅度将会超过2008年~2009年。
但是,从衰退到大萧条,现在判断还为时尚早。这取决于全球各国联手应对的情况。如果大国之间采取对抗策略、去全球化和贸易脱钩加速,外围国家汇率贬值、贸易保护升级,那么全球大萧条可能会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之所以只是个衰退而不是萧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当时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这能解释全球经济复苏的60%~70%,美国的财政刺激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用只是30%~40%。
这一次,疫情带来一次全球深度衰退,如果此时大国合作不够,中小国家也很难增长,只能放水、贬值。那就可能会走向大萧条。但在当前,这不是一个基础场景。
第一财经:如何避免走入大萧条?
李宗光:中美两国联手合作,是走出大衰退或大萧条的唯一出路。合作不只是防疫合作。
美国是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美联储应该和中国在内的各国央行合作,通过互换便利提供美元流动性,避免金融危机爆发。同时,需要美国拿出诚意,至少应阶段性放弃对中国加征关税。
中国可以加大力度刺激经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世界提供需求,成为全球复苏和推动全球化的新引擎。我们正在进入危险的“未知领域”,足够力度的逆周期调节,不仅有助于稳定短期增长,也对摆脱险恶国际环境,实现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社会契约,经济短期过快下行,会对经济各主体预期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一旦经济放缓预期形成,再想恢复至常态水平将是无比艰难的。通缩顽疾一旦形成,极难根治。
挖掘内需潜力
第一财经:疫情如何重塑全球供应链?
李宗光:疫情全球爆发,对全球供应链模式提出了严重挑战。疫情发展过程中,很多欧美国家发现,医疗、防护、食物等关键物资不在本国生产,在应对疫情方面暴露出很大漏洞。供应链安全,将成为各国考虑的重要问题。生产企业靠近消费者会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趋势。
疫情结束后,全球供应链“备份”预计短期内会加速。之前全球是一体化,将来可能走向区块化。全球合作是不会停止的,但短期内备份是一个选择。
第一财经: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有哪些选项?
李宗光: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分工模式形成冲击。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应该避免产业链过快向外转移,同时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挖掘内需市场,提升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对冲产业链转移带来的可能冲击。
政策层面,积极进行逆周期调节,扩大总需求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政策的阶段性中心任务。过去一段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导,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需求管理,需求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比如,房地产领域,一线城市改善需求被“一刀切”,部分城市换房需要支付60%甚至80%的首付,这是极不正常的。房价上涨应该通过增加供应,而非抑制需求来解决。再比如,我国汽车销量连续2年负增长,但从潜力上看,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为140辆左右,潜力巨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