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人的“流调”一天:49分钟问53个问题,工作15小时( 二 )


“就算没有症状 , 仍有可能是无症状的感染者 。 在没有确诊之前 , 宁可认为他就是患者 , 也不能漏掉任何一步 , 不能掉以轻心 。 ”武晶说 。
14:30 吃上午饭
去餐馆和宿舍摸排
发现另一条关键线索
待回到疾控中心吃上午饭时 , 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 。 扒拉了几口盒饭 , 放下筷子 , 武晶和李若曦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张先生工作的餐馆进行调查 。 为了不引起餐馆员工及周边居民恐慌 , 一行人在离餐馆100米左右的路口停了车 , 这个直角转弯的路口刚好挡住了车子 。
“怎么角落里还有烟头?垃圾得及时清理 , 还得加强通风 。 几位员工的口罩佩戴方式都不规范 , 得再往上拉……”面对餐馆里存在的问题 , 二人直接现场“挑刺” , 表示安全卫生马虎不得 。
在当天上午的调查中 , 张先生自述其为厨师 , 在店里一般在厨房活动 , 不与大堂客人接触 。 为了掌握并印证其在店内的行动轨迹 , 武晶和李若曦又来到了二楼监控室 , 花了半个多小时查看监控 。
“现在我们要先大致确认他在店内的行动轨迹 。 如果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 , 被确诊了 , 我们就要把他发病前14天到就诊日期间 , 店内的所有监控记录全部进行仔细查看 , 寻找密切接触者 。 至少目前 , 由于吃饭和休息时是不戴口罩的 , 店内的16名同事已经全部算作密切接触者了 。 ”武晶说 。
张先生住在距离餐馆约100米处的一个半地下宿舍 , 与他住在一起的还有其他8名同事 。 在调查中 , 一名同事向武晶和李若曦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其曾经在上个月底与张先生一起去过超市 。 这与张先生上午在医院自述“3月1日去过超市”不符 。
这一关键内容引起了武晶和李若曦的警觉 , 在后续的补充调查中 , 他们将顺着这条线索进行摸排 , 甚至得去超市调监控 。
18:00 赶回单位
来不及吃饭先整理报告
中间只吃了一个橘子
走访完张先生工作的餐馆和宿舍 , 武晶和李若曦回到丰台区疾控中心 , 此时已经是18时 , 天都黑了 。 “得赶紧修改报告 , 郝文斐和袁梦已经整理了初步报告 , 现在我要把下午调查的内容补进去 。 ”顾不上吃饭 , 李若曦开始在电脑前埋头打字 。 直到20时左右补充完报告 , 李若曦只吃了一个橘子 , 而这中间他一直没从座位上起来过 。
“您先吃口饭吧 。 ”“不行 , 同事还等着我另一个报告呢 , 拿不到这个报告他没法下班 。 ”说着 , 李若曦已经点开了另一个文件夹 , 继续埋头完善报告 。 而在他对面的工位前 , 武晶正忙着处理前一天的一个病例进展报告 , 和组员讨论病例情况 , 核实最新的进展与相关细节 。
23:41 上交名单
一天工作了超15个小时
他干脆在值班室过夜
当日23时41分 , 李若曦把密切接触者的名单上交 , 当天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 。 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 , 进行补充调查等工作 , 李若曦干脆睡在了值班室 , “不回家也有好处 , 第二天不用着急往单位赶 。 ”
武晶则表示 , 这个案子算比较顺利 , “张先生很配合 , 目前来看他的活动轨迹相对单一 , 接触的人也不多 , 调查起来没那么费劲 。 ”这个“相对简单”的案子 , 他们从当天8点半到23点57分 , 忙活了超过15个小时 。
幸运的是 , 张先生两次核酸检测结果、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 李若曦说 , 如果胸片结果好转 , 且经过临床专家组诊断符合出院标准的话 , 张先生就能正式出院了 。 到那时 , 相关的调查工作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 此案中所有的密接者也都将解除观察 。
对话
“流调不仅是问问题写报告 还有人文关怀在里头”
对话人:北京市丰台区传染病与地方病防制科科长 杨霄星
北青报:调查一个病例通常需要多久?
杨霄星:得看病例的复杂程度 。 一般来说 , 12个小时内就要上交初步的流调报告 , 再不断跟进完善 。 比如之前有个案例 , 因为患者有所隐瞒 , 光流行病学调查就做了三天 , 反复找不同的人核实情况 。 每个案子我们都要随时跟进展、补充报告 。 一个案子从接到报告那一刻开始到患者解除隔离 , 要全程盯着 , 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 有个别案子可能跟一个月都没结束 。
北青报:疫情发生后处于怎样的工作状态?
杨霄星:我们多个科室组成了一支48人的流调队 , 分了12个组 , 4个人一组 , 轮流“接单” 。 案子多的时候一天要同时接两单 , 没日没夜地连轴转 。 案子随时来随时接 , 经常调查完回来就已经是半夜了 , 再加上写报告、审报告 , 一般都得到凌晨三四点钟 。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工位下面都有一张折叠床 , 拉开了铺上就能睡 。 自从1月20号以来 , 大家都很少回家 , 困了就在值班室或者工位上睡觉 , 但也睡不了几个安稳觉 , 因为随时会有电话进来 , 随时有可能被召唤 。
北青报:除了做流调 , 还需要承担其他的任务吗?
杨霄星:有的患者被确诊了 , 但是家里的老人、孩子没有人照顾 , 他们遇到了难处 , 就会向我们求助 。 我们也会把情况及时上报 , 由卫健委通过民政部门和属地街道去帮助解决 。 之前有一对夫妻被确诊 , 但他们还有个一岁的孩子无人照顾 , 妈妈给我们打电话哭诉 , 我们也感到很难过 , 帮她各方协调 。 后来孩子的检测结果也是阳性 , 可以跟妈妈一起去定点医院治疗 。 心情挺复杂的 , 这是个不好的消息 , 但也是个好消息 , 至少孩子不用跟妈妈分开了 。 流调 , 不仅仅是简单地问问题、写报告 , 还有人文关怀在里头 。
北青报:北京疫情逐步稳定 , 工作压力轻了吗?
杨霄星:并没有 。 一开始是以疫源地输入性病例为主 , 后来出现了家庭聚集性病例 , 现在随着复产复工可能会有单位聚集性疫情的风险 。 再加上疫情在海外扩散 , 国外输入性病例也在出现 , 所以疫情风险在不停地转移、转化 , 我们的压力一点也没有减少 , 丝毫不敢松懈 。
【疾控人的“流调”一天:49分钟问53个问题,工作15小时】(原题为《疾控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十二时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