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
在社会人类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马太效应”,它来源于西方圣经中的《马太福音》 。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总是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分化,而且这种分化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呢?穷人真的会越来越穷,以至于难以生存吗?
之前有一个社会组织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赞助事业极端困难的家庭渡过事业上的一些难关,给他们提供一些钱或者一些事业上的必需品 。
实验的结果让所有的研究者都很失望 。当相关单位停止对那些贫困家庭的资助后,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很快恢复到以前的有饭吃没饭吃的生活 。事实证明,金钱和物资的赞助并不能真正改善那些贫困家庭的生活,他们也不会独立前进 。

心理学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

文章插图

这个实验结果正好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就是说,不如赞助他们建立一个顽强的能量世界,让他们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事业,通过直接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来提升自己的事业水平 。
有些人会认为,只要人在事业上能勤勤恳恳,只要能付出,就不怕苦不怕累,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太差 。事实并非如此 。仔细考察后不难发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经济水平极低的人,工作最辛苦,不知疲倦 。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无论穷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贫穷的生活环境,导致他们贫穷的不是自身的气质,而是其他原因 。
即使大多数穷人为了维持事业,养家糊口,做了很多兼职,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生活,自己的事业只会在贫困甚至更穷之间无休止地循环 。
心理学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

文章插图

最近有大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分析,可能是穷人在事业上过于勤奋,所以无法“逃离”那种糟糕的事业 。
其实,贫穷就像一个“圈” 。当一个人处理贫穷带来的债务时,那么他肯定会陷入一个艰难的职业环境 。为了摆脱这种贫困,这种困苦会成为自己身上的一座大山 。他们可以让自己有足够的钱来还钱,但他们从来没有能力存钱 。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穷人很难摆脱这种“穷命”导向的思维 。
当一个人被迫生活在非常贫困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后逐渐适应这个职业的环境和节奏,并且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我就是穷人”的心理暗示,而在这之后,人们就会形成“我应该尽力生活”的想法 。
心理学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

文章插图

比如那些家庭条件差但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因为很懂事,上学的时候会找兼职赚钱养家或者养活自己,一旦这种兼职收入开始,就会陷入找更多兼职的漩涡,不断的找更多的兼职赚更多的钱 。
时间长了,他们会忘记自己的职责是学习,把所有的精神都投入到“如何脱贫”上,甚至会放弃学习 。这其实是一种抛开本质的做法,不是理性的选择 。
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穷命”造成的方向性思考 。为了让自己适应贫穷生活的节奏,最终陷入了茧中无法自拔 。
因此,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自己,看到更多未来的事情,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规划,而不仅仅是担心摆脱贫困 。
然后,为了有长远的眼光,首先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其次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最后要勇于改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 。
心理学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

文章插图

减少对事业的抱怨,强迫自己不断提升,抓住事业中的每一个机会和挑衅,就是把事业从原来的处境中分离出来,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改变,去信任,去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
【心理学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