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基本功“猛火煮 文火炖”

李志忠,主任医师,教授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班,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40余年 。擅长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治疗内科和妇科常见病 。曾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崔月犁传统医药研究中心工作,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教学,是著名的中医药软科学研究专家 。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参与出版《中医沉思录》,著有《中医复兴论》等书籍 。把经典中的章、节、段、句,像从自己嘴里说出心里话一样流利自然地提起来 。这个目标应该在中医教育的本科阶段完成 。经过这样的“激烈沸腾”,更便于在临床上消化吸收,在成长中开阔眼界,增加新知识 。这条中医教育之路值得我们学习 。
文字是传递知识的工具,知识因为文字而广泛传播 。它异化了原本承载知识的语言环境和氛围,拘泥于前期的浅薄理解,忽视了文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不断变化,固有的知识和学问可能被笼罩在扭曲的危险之中 。很多名老中医读经的经验是,年轻时多读笔记,中年后只读原著 。必须从方剂配伍中了解药物的功效和用法规律,熟练掌握应用最广、加减最灵活的临床基本方剂;按照张仲景的药物剂量,符合病机和配伍要求的剂量才是真正的常用剂量 。今天《中药讲义》写的常用剂量是一个模糊量化 。
熟读经典是每个临床中医工作者入门的基本功 。在这里,我就根据《伤寒杂病论》这本书谈一些学习方法和经验 。
【中医入门基本功“猛火煮 文火炖”】煮——让它听起来像我的嘴 。
第一次读经典医学书籍,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牢记在心 。其目的是狠抓“三基”,即理解经典的基本概念,牢记经典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符合中医原创特点的基本思维模式 。这三个基础是相互联系的,是逐步深化的 。
你说的“大火上沸腾”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第一次读经典医书,就像大火煮的生米,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一次性彻底煮熟,认真读完,牢记在心,不留生米 。借用朱对的治学要求,就是“使他的话从我口中发出” 。提到经典中的章、节、段、句,就像从自己的嘴里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样流畅自然 。这个目标应该在中医教育的本科阶段完成 。即使你想补课,“让它听起来像我的嘴”,你也必须在年轻、记忆力强的时候抓住机会“在火上煮” 。
“猛火煮”的目的是狠抓“三基” 。这就是:理解经典的基本概念,牢记经典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符合中医原创特点的基本思维方式 。这三个基础是相互联系的,是逐步深化的 。当你理解了基本概念,把基本内容记在脑子里的时候,你的头脑一般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基本思维模式 。所以在中医本科学习阶段,一定要在这“三基”上下功夫 。在此基础上,即使以后学习了一些西医常识,也会清楚地认识到西医和中医在基础理论上的本质区别,以免陷入
笔者是从“师徒”的方式进入中医殿堂的 。我读研究生之前没有去过中医药大学 。“师徒”之初,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背《中医概论》基础读物,如《药性四百味歌括》、《药性赋》、《针灸经穴分寸歌》、《经络循行路线歌》、《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过了一年半,我开始背诵经典医学著作,主要有李的《外感温热篇》,张仲景的《温病条辨》和《伤寒论》全部,叶的《注解伤寒论》,的《伤寒贯珠集》 。当时老师咨询比较忙,没有机会一一解释 。我们自己学,靠参考书背 。比如学习《伤寒来苏集》的参考书有程无忌的《伤寒论译释》,景的《伤寒论讲义》,柯勤的《伤寒论》,南京中医学院当时出版的《伤寒论》,第二版的《金匮要略》 。在对古典文学有大体了解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逐条阅读和记忆 。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张着嘴练机械技能,背诵 。”考试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把《外感温热篇》的稿子放在他面前,他半闭着眼睛听我们背诵,从第一篇背诵到第397篇 。中间,来自他的提示不超过三条 。三个提示之后,如果他遇到任何不熟练的点,他都要从头开始重读、记忆、背诵,然后验收 。从头背《温病条辨》花了我一个半小时;103010 1小时10分钟,快的时候1小时5分钟;103010是19分钟到20分钟;103010是55分钟 。
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柴浩然先生 。经过那一阶段的学习,我基本实现了以上科目“言出必行”的目标 。这为进一步学习和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历了“猛火煮”的阶段后,进一步学习、消化、研究、使用都非常方便和容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