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基本功“猛火煮 文火炖”( 二 )


在学习中医基础和阅读中医经典时,有一个难忘的经历,那就是“生米”不宜吃 。人在20岁左右,25岁之前,大脑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 。现阶段学的东西,以后不容易忘记 。在这个阶段,记忆不准确的“生食”一旦形成,往往终生处于似是而非、无法理解的状态 。
《黄帝内经》接近20万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才四五万字,真的确定 。
决心去熟背,其实并不难 。过去中国的读书人,少年时候读《幼学琼林》、《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青年的时候读《四书五经》 。一辈子做人、做事,受用无穷 。接下去再拓宽学习研究,便会基础牢固,触类旁通 。当年接受“师带徒”教育方式,也是这样 。先背中医通识课目,再背中医经典医著 。经过如此的“猛火煮”以后,在临床中消化吸收,在成长中拓宽视野,补充新知就比较方便了 。这一中医教育之路,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研究 。
中医大专院校要求学生学习外语,我看熟读中医经典医著可能比学习外语更容易一些 。当年作为中医教育史上的第一届研究生,学校鼓励我们选修外语,我固执地放弃了 。那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们这批研究生是在中医后继乏人的社会呼声中入学的,所以自己觉得把古汉语学好,把中医学透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今天想起来,我仍然对当年的选择感到欣慰 。
慢火炖——使其意如出于吾之心
在“猛火煮”之后,仔细深入地品味经典的原意,在精思中全面消化吸收 。是中医硕士或者博士教育的重点,或者一个人通过中医持续教育、终身教育,在长期努力、不断加深对经典理解上的主要任务 。其目的在于“一个确立、两个掌握”,即确立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掌握经典医著的用方、用药规律 。
“慢火炖”的意思是,在“猛火煮”之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仔细深入地品味经典的原意,在精思中全面消化吸收 。还借用朱熹的话来讲,“慢火炖”的目标是,使其意如出于吾之心,亦即完全彻底地汇通经典医著之奥意 。
“慢火炖”是中医硕士或者博士教育的重点,或者一个人通过中医持续教育、终身教育,在长期努力,不断加深对经典理解上的主要任务 。其目的在于一个确立、两个掌握 。一个确立是:确立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 。两个掌握是:掌握经典医著的用方规律,掌握经典医著的用药规律 。
得意而忘言的启示
庄子讲到“得意而忘言”时,有这样一段话:“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意思是,骑着马追兔子,得到了兔子却忘记了马;筌是用来捕鱼的工具,捕到了鱼却丢掉了工具 。庄子这里的重点,在于强调得意而忘言,即针对表达知识的名实关系讲的 。文字是名,知识是实;文字是传承知识的工具,知识因文字而广为传播 。疏远了原来的承载知识的文字语言环境、氛围,拘泥于初期的浅薄理解,忽视了文字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不断变迁,固有的知识、学问则可能笼罩在失真的危险之中 。比如,《黄帝内经》的语言是最精粹的古代文言,因为后世文字语言的不断变迁,则需要后世为其做注释或白话翻译 。近代在经典医著的白话翻译和外文翻译中,辞不达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十分普遍 。这其实都是得意而忘言的现象 。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工作期间,曾向许多中医名老专家讨论、请教读经典的问题 。近乎一致的观点是:青年时期多读一些注家,中年以后只读经典原著 。青年时期入门未久,需要泛观博览,由浅入深;中年时期根基已固,思维精深,所以只读原著,自可准确、深刻、全面地领会经典医著深邃的原意 。其中所蕴藏的忧心,也是庄子的“得意而忘言” 。
“得意而忘言”,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种通病 。它不仅指文字语言方面,更主要的在于医学概念与内容方面 。把秦汉时期的文字语言所承载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用现代文字语言的形式和习惯直接表达,是一件十分严肃,十分困难的事情 。其严肃与困难的程度,甚至不亚于外文的翻译 。1985年我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工作期间,亲自经手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创办两种学术期刊 。一为《中医学》,属于高级学术理论类期刊;一为《学中医》,属于科学普及类期刊 。1986年正式创刊时,《中医学》更名为《中国医学学报》,《学中医》至今没有问世 。原因是《学中医》属于“科普”类的期刊,其中的文章必须经得起两次翻译的严格检验:一是把中医经典医著的原意翻译为现代文字语言,二是把现代文字语言表达的中医学道理翻译为大众化的通俗语言 。经过两次翻译的科普作品则可能成为“自以为得意,其实已忘言,结果是言意两失、非驴非马的第三种怪物” 。因此在中医的研究生教育中,引导学生冲出“得意而忘言”的双重迷雾,原汁原味地理解中医经典的含义,是这一阶段学习研究中必须注意的一今重要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