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与飞沫的区别是什么?

飞沫的粒径一般为1毫米到5毫米,在感染源1米到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是近距离传播 。它的气溶胶传播更小(粒径一般不超过0.1毫米),长期悬浮在空气中,随空气移动,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或以上,增加了非接触传播的风险 。

气溶胶与飞沫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所谓气溶胶传播,是指人在日常说话、笑、唱歌过程中排出的液滴,粒径一般不超过0.1毫米,吐出人体后,立即蒸发(1秒至几十毫秒内),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 。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随空气移动,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长,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
飞沫的粒径一般为1毫米到5毫米,在距离感染源1米到2米左右的空间传播,是近距离传播 。与飞沫相比,气溶胶传播小,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
气溶胶与飞沫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什么样的操作会发生气溶胶传播?
世卫组织此前发布的《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指导文件显示,例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插管前人工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操作会发生气溶胶传播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通讯《健康中国》今天发表文章介绍,新冠肺炎目前仍主要是由飞沫传染和接触感染引起的疾病,在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等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 。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工作生活条件下,正确佩戴口罩采取飞沫传播防护措施,足以保护公众免受感染 。
【气溶胶与飞沫的区别是什么?】
气溶胶与飞沫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空气中有新型冠状病毒吗? 我可以打开窗户通风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今天发表的文章称,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另一方面,飞沫的传播距离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 。从这个观点来看,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没有新型冠状病毒 。因此,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请注意保暖 。
怎么预防气溶胶传播?
根据《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有人指出,发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会增加感染冠状病毒(SARS和MERS)的风险 。为了预防气溶胶传播操作引起的空气传播,应该确保进行这些操作的医务人员:
1、在通风充分的房间操作 。即,每位患者空气流量至少160升/秒的自然通气室或每小时至少12次通气且使用机械通气时能够控制空气流动方向的负压室;
2、使用防颗粒物呼吸机,其防护程度至少应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N95、FFP2标准或同等标准 。使用一次性pm防止呼吸器时,需要检查密封件是否良好 。请注意,如果佩戴者有胡子,呼吸道可能无法正确贴合
3、保护眼睛(即使使用医疗护目镜或防护口罩);
4、穿着干净无菌长袖长袍和手套 。长袍不耐液体时,在进行可能产生大量液体、可能渗透长袍的操作时,医务人员必须使用防水围裙;
5、将房间人数限制在护理和支持患者所需的绝对最低限度 。
哪个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能否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未得到证实,但目前发现的许多病毒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如同一冠状病毒的SARS病毒 。
气溶胶传播是一种胶体,以空气为分散体系,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是病毒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应急工作安全手册(2008版)中区划分了空气传播和飞沫的传播以及必要的防护措施 。其中,空气传播是指直径小于5微米的病原体,如结核、麻疹、水痘等漂浮在空气中,易感者吸入有传染源的空气时引起感染 。防止空气传播感染,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当附加以下预防措施: 将患者安置在负压病房; 进入这个房间前必须戴防护口罩,必要时必须给患者戴口罩 。飞沫的直径通常大于5微米,经常不飞溅1米以上 。
气溶胶与飞沫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早在1月22日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中,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的操作(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等)实施时,医务人员如何穿医疗护目镜和面罩,穿防止体液浸入的长袖隔离服等 。
你搜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的资料时发现,目前已证实SARS、诺如病毒等多种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