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是什么意思?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全文

[导读]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云:“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收入气穴,乃曰凝神” 。
一 凝神
盘膝静坐,头正身直,全身放松,两手互握成练功手势,两目轻闭垂帘,留一线微光注视鼻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渐已安静的意念逐渐集中于祖窍(两目之间鼻梁骨上端的山根穴,是两目神光会聚交并之所,古称为“外日月交光” 。) 。两目内视寂照祖窍(两眼球须平视向内寂照,稍如“对眼”之状,古称“双瞳抱睛之术”,又谓“对合同”,一定要自然,切勿僵执拘紧,否则易生弊端 。内视眼球切勿向上,时间稍长就会引发眼痛头昏的偏差 。内视寂照,用意也要轻重适度,总的原则是用意越轻越妙,是为自然文火 。据报道,意守印堂、山根等穴窍可使血压升高,宜注意,此或以用意轻重有关 。),两耳内听祖窍内动机,舌尖上抵对准祖窍,鼻息调匀归并于祖窍 。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是什么意思?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全文

文章插图
含眼光,凝耳韵,缄舌气,听心息,是为“和合四象”(资料图:图源网络)
含眼光,凝耳韵,缄舌气,听心息,是为“和合四象” 。
这是锁心猿拴意马的桩子,是斩伏识神杂念的有效手段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念无念之间,息息自然归根,气沉丹田,绵绵不绝,上下之间自然相顾牵持也 。
张三丰(1247—?)《注吕祖〈百字碑〉》中说:“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
心、神、意三者集中于一处,则两目神光渐渐合一 。神光是两目之光与真意合一的结合体 。
道家内丹学说认为,人一身属阴,惟两目之中一点真阳独存 。两目之阳与真意相结合,则阳性之质已潜于真意之中,谓之“阳神”(按:此处所言“阳神”,非日后能飞升出壳的“阳神”,惟于此时的心神性质属阳,不再沉沦被阴气所侵扰耳,切不可二者混淆不清 。下所言“阴神”也同此,不赘述) 。两目神光内照眼前的虚空幽深玄远大境(宜内照眼前一寸至一尺范围,另尚有推拉“神光”之法,亦是“权法”),初时眼前一片黑暗,持之以恒,待之以诚(丹经谓“虚寂恒诚”),日久神不外驰(驰于声色,丹经谓“神不外驰气自回”),后天自然返先天,两目中的阳火自然化去目前的阴神,阴气渐除,阳神渐显,眼前会显出无数星光(小亮点) 。
《阴符经》中谓:“机在目” 。继续凝神不动,虚寂恒诚,静坐之际眼前可“见”一片光明,幽深玄远,或有可能“看见”各种彩光,或有一点亮光超然跃出,称为“粟(黍)米”(按:此光被内丹家称为“性光” 。性光与静定成正比关系,性光定则心静,性光动则心摇,性光隐则心躁,越静定性光越明亮 。得“光”机理,按现代生理学来讲或许与开发脑内“松果体”有关,松果体内遗存有退化的感光细胞 。)
白玉蟾(1194-1289?)谓:“大道不离方寸地,工夫细密有行持”(《大道歌》) 。渐而功深,大定之中现出一轮中秋圆月如○象,叫作“元性” 。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谓:“盖自太极既分,禀得这一点灵光,乃元性也”(《气为用说》) 。
又说:“性之初,如星大,圆陀陀,光烁烁,未足言见性,但气质之性稍息,而元性略见 。……三阳纯者,是所谓元性尽现 。三阳生者,则光不在内,不在外,但觉此身如在虚空,亦无身,亦无虚空,亦无日,亦无月,常能如此,则大定也”(《蟾光论》) 。
又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二气交感,凝结不散,遂生玄珠○如黍米”(《交会论》) 。因此说,“粟(黍)米玄珠”是坎中真阳气与离中真阴气发动而结合现出的灵光 。
识神不静,元神不显 。玄珠亦难以产生 。故降住心猿,伏住意马,识神渐静则元神渐凝,大静真空之时真阴真阳在祖窍中结合得此玄珠,则“凝神”已得大验 。元性现出,不以有意求,不以无意守,有意无意之间,罔象中常得玄珠不离 。斯时得全身上下氤氲和暖,如沐春风,酥软快乐 。脐下丹田中亦有一知觉,如蚁爬行,痒痒洽洽,又似有一股祥烟冲上心口绛宫,复回旋于下,妙不可言,是为“气生”景象 。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是什么意思?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全文

文章插图
识神不静,元神不显(资料图:图源网络)
张紫阳在《青华秘文》中谓:“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矣”(《精从气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