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永春佛手茶的前世今生

永春佛手茶园
1.晾青
2.杀青
3.整形包揉
4.揉捻
5.烘焙
6.捡剔(去除茶梗和黄片)
目前 , 泉州市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 , 属于乌龙茶品种的永春佛手茶 , 它的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然而 , 对于广大的泉州市民 , 永春佛手茶可以说是养在深闺人不识 , 它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呢?乡镇是如何“做鲜做活”这个产业呢?茶师们又是如何与时俱进 , 把它传承并发展呢?近日 , 采访人员深入永春达埔、苏坑等佛手产地 , 了解到永春佛手茶的前世今生 。
狮峰岩 , 永春佛手茶发源地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 , 别名雪梨 , 系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名贵品种之一 , 其发源地是永春达埔镇狮峰村的狮峰岩寺 。
这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 。相传北宋时期 , 闽南一寺庙住持 , 天天以茶供佛 。一日 , 他突发奇想:佛手柑(又称香橼果)是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 , 要是茶叶泡出来有“佛手柑”的香味该多好啊!于是他把茶穗嫁接在佛手柑上 , 经精心培植 , 终获成功 。因其树势开展 , 叶形酷似佛手柑 , 加工成的茶叶也散发出佛手柑的香气 , 这位住持高兴之余 , 就把这种茶取名“佛手” 。后来 , 因寺里的一位和尚把茶种传给了狮峰岩寺的师弟 , 附近茶农竞相引种得以普及 。据永春县达埔镇狮峰村《官林李氏七修族谱》(清康熙年间 , 1704年修编)记载:“僧种茗芽以供佛 , 嗣而族人效之 , 群踵而植 , 弥谷被岗 , 一望皆是 。”《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还记载 , 清康熙贡士李射策在《狮峰茶诗》有赞佛手茶诗句:“活水还须活火煎 , 清泉安得佛山颠 。品茗未敢云居一 , 雀舌尝来忽羡仙 。”佛手茶因此而得名 。
而现在 , 永春达埔狮峰村也以佛手禅茶、生态观光、宗教朝圣、旅游观光为切入点 , 发挥古茶、古寺、古井等特色资源优势 , 既提升了狮峰岩的知名度和佛手禅茶的品牌 , 又增加了永春佛手禅茶的附加值 。
苏坑镇 , 产业带动佛手茶
而提到佛手茶的制作 , 不能不来它的主产地、素有“乌龙茶之乡”美誉的苏坑镇感受一下 。其地处戴云山南麓 , 海拔600—900米 , 山清水秀 , 泉甘土赤 , 冬暖夏凉 , 土壤肥沃 , 雨量充沛 , 年降雨量居全县之首 , 生态环境良好 , 其独特的区位极适宜佛手茶的生长与制作 , 从而成为永春佛手茶的主产地 。
苏坑镇 , 种植佛手茶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 , 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苏坑镇嵩溪村茶农王秀衍、王明板、王秀枨、王敬昌、王信岳、王信明、王士林、王勃笃、王士办、王湖海、王生尚、陈蔡、陈翠、林廉、林坦、陈于槽等人 , 于1895年创办永协隆茶叶有限公司 , 注册商标金峰寨 , 由36股份组成 。在大旗寨、火崩寨开垦茶园、建茶厂 , 并在马来西亚设立“永协隆”商号 , 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抗日战争爆发后 , 因航运关系而停产 。改革开放初期 , 嵩溪村发挥山区自然生态优势 , 茶叶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 。1985年注册成立“福建省永春县嵩溪茶厂” , 生产加工永春佛手出口茶叶 , 每年出口产量100多吨 。1990年嵩溪村茶农率先与台商合作引进台湾制茶设备和制茶技术 , 使传统和现代制茶技艺达到完美结合 , 提升了茶文化品位 , 丰富了茶文化内涵 。
现在 , 苏坑镇农民以佛手茶为生的占了多数 , 因此 , 十分重视佛手茶的生产经营 , 现有生态茶园面积4000多亩 , 年产量600多吨 。为了加大永春佛手宣传力度 , 扩大名茶影响力 , 每年 , 永春还举行茶王赛 。苏坑作为永春的佛手基地镇 , 其生产的佛手茶已蝉联“永春佛手”秋季茶王十二连冠 。
1999年 , 苏坑镇举行第一届佛手茶王赛 , 经过激烈的角逐 , 茶王由茶师王国与获得 。茶王评出后 , 当地举行盛大的迎佛手茶王踩街活动 , 茶王坐在八抬大轿上巡街游行 。活动热闹非凡 , 引起热烈的响应 , 极大地带动了茶农种茶做茶的积极性 。从此 , 迎佛手茶王踩街活动成了历届茶王赛的重头戏并延续至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