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故事


陆羽煎茶
【茶故事】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 。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 。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 。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 。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 。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 。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 。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 。当即命他煎茶 。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 。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 。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
吃茶去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
《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 。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
神农尝茶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 。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 。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 。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 。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 。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 。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 。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 。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
贡茶得官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 。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 。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 。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 。当时有人讥讽他们父子“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 。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
注:素材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