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_原题为 英美平权运动转向“封杀文化” , 我们需要怎样的性别哲学?
英美社会当前的性别论争 , 伴随着“封杀文化”的行动形式 , 逐渐进入了中国公众的关注视野 。 回顾近来的文化界新闻 , 存在某种一致性:《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因为在推特上多次表明女性与跨性别女性的不同 , 被一些LGBTQ群体指责为“排除跨性别者的激进女性主义”
(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s/ T.E.R.F.)
, 进而主张封杀和批评她之前的小说作品;随后 , 她与《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等一百多位作家、学者联名发表公开信 , 对抗议活动存在的一些极端化趋势深感忧虑 。
这一波性别论争主要围绕跨性别者的权利、身份与社会命名问题展开 , 都是老生常谈的议题 , 但由于捆绑了当前英美社会的“政治正确”、“封杀文化”、网红以道德议题来动员粉丝进行网络攻击、以及新保守主义崛起等现象 , 使得原本已经够复杂的性别与社会分工问题 , 又叠加了历史遗产、言论自由和网络世界的伦理学等主题 。
文章图片
153名艺术家、作家和学者发表了名为《论公正和公开辩论》(A Letter on Justice and Open Debate)的联名公开信 。
这里涉及的任何一个主题 , 都足以长篇大论展开分析 , 对社会整体来说也是值得公开辩论、需要共识的问题 。 然而 , 本文想讨论的并不是“跨性别女性是不是女性”、“同性恋者应不应该与异性恋者享有同样权益”等话题 , 这一类话题可以说是法权问题 , 处理的是特殊者与普遍性的种属关系 。
在这些性别争议之中 , 有一个值得细心留意、但很少被当成问题来提出的现象:当罗琳说“跨性别女性不是女性”时 , 大量站在进步主义角度的反驳者提出相反的命题:“跨性别女性也是女性” , 并认为罗琳的命题反映了她的保守性 。
本文想开展的问题 , 就来自这个现象观察:为什么在性别、民族、种族等涉及身份认同或小众成员社会融合的议题中 , 一些平权运动的参与者会把磨平差异的主张看作是“开明”或“解放”
(“解放乳头运动”可以看作这种论述形式的典型)
?或者反过来问 , 为什么强调差异性的人往往会被抨击
(当然也会自认)
为保守主义者或父权支持者?
撰文 | 叶雯德
1
承认性别差异 ,
就是支持性别不平等制度?
首先要说明一点 , 在这波论争中 , 罗琳的推论确实有保守主义者常犯的滑坡谬误 。
比如 , 罗琳因为强调女性与跨性别女性
(即生理性别为男性、性别认同为女性者)
的差别而被批评 。 她担忧跨性别身份会被性犯罪者利用 , 但这种论述颇为蹩脚 , 因为跨性别身份与性犯罪手段之间并没有显著联系——这种利用当然是可能的 , 但性犯罪者同样能利用其他形式 , 例如金权诱惑、武力、欺骗等 。
英国一位跨性别男性平台主播Jammidodger就清晰地列举和反驳了罗琳论述的含混性 。 Jammidodger等人虽然强调跨性别社群 , 但并没有否认过性别差异的存在——本文想要讨论的不是“性别差异是否存在” , 而是另一个层次的现象:为什么对差异性的侧重常常与保守性联结、对同一性的侧重常常与解放性和平权联结 , 这种认知和行动形式在理论逻辑上是如何构成的?
人们常常只能为自己的立场辩护 , 而没有看到立场之间的论争也会强化每个立场的不同 , 因此就没察觉同一性和差异性逻辑的存在和动态 。 当一个人说“男女有别”、“跨性别女性不是女性”时 , 他并不一定歧视和排挤女性与跨性别女性 , 也不一定反对她们的合法权利 , 而可能纯粹认为这三者存在不可化约的差别 。
来源:(新京报)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0H432053H020.html
标题:性别|英美平权运动转向“封杀文化”,我们需要怎样的性别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