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科学、理论理性也是同一性逻辑的产物)
, 也就只懂得以蒙昧和煽动的方式固定差异 , 把差异的东西看成既定和无条件的 。
绝对平等主义以同一性、诸事物之间的可化约性 , 来统合差异的事物和取消残余 , 而蒙昧保守主义反对以同一性统合差异性 , 但其方法是将差异场域拔高到无可与他物交换 。 这两种对立立场其实是同一个认识论预设的两种镜像:他们都认为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是此消彼长、非黑即白的相互否定关系 , 结果在社会论争之中 , 既相互攻击 , 又相互构成对方与自身的内容 。
文章图片
《创造进化论》 , [法] 亨利·柏格森著 , 肖聿译 , 译林出版社2011年9月版
柏格森本身并没有谈论太多性别和社会议题 , 但他的哲学就是针对理性主义与蒙昧主义的同构性——他固然批判理性主义和同一性 , 但又没有落入蒙昧固化差异的保守主义问题中 , 这在理论上怎样做到?柏格森的原则 , 在理论构造和社会实践时常常被忽略 , 但说出来却非常简单:在他看来 , 同一性和差异性是两种东西 , 不能相互化约 。 从柏格森哲学的角度来看 , 绝对平等主义与蒙昧保守主义的同构性和各自的错误 , 就在于它们都无法理解不可交换性和绝对差异性 , 因而总是以能否交换为原则评价事物
(平等主义:能交换的是好的;保守主义:不能交换的是好的)
。
如果只以交换性来理解世界 , 结果就会将不可交换、非循环的研究对象 , 看成是错误的或神秘的 , 人们经常以断裂的静止解释连续的运动、以机械论解释生命、以空间广延解释时间绵延、以交换—理性主义解释个体心灵 , 以及以数量的对等性
(equivalence)
解释性质的差异性
(difference)
。
但这个错误并不只发生在科学研究对象上 , 而更多发生在人的自我理解中:每个心灵都时刻在变化 , 而且记忆和习惯也时刻影响当下事物 , 并没有两个一样的心灵 , 同一个心灵内在也没有重复性 。 因此 , 一旦以交换性来理解自我 , 反而会将心灵视作神秘、无意义、空虚的东西 ,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绝对不可能和绝对无意义的——同一性统合差异性、交换性排除不可交换性的逻辑 , 就是这样从解放性和平等主义的原则 , 变成自我否定和虚无主义的基础 , 而只要摆脱交换性的要求 , 就会理解心灵与心灵之间并非只有交换关系:心灵既然是不可交换和不可等量化的绝对差异者 , 因而相互感染、诱惑和协奏是完全合法的沟通方式 。
柏格森认为同一性僭越差异性 , 以及差异性压抑同一性这两种错误的出路 , 都在于理解和承认人的双重性 , 以及双重性之间可以分解:同一性的社会自我 , 与差异性的内在自我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 而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和健康心灵就是懂得区分两者 , 在处理不同性质的对象时能够恰当转换思维方法 。
电影《妇女参政论者》(2015)剧照 。
4
直男癌、厌女症者 ,
既伤害女性 , 同样也在伤害自己
柏格森的哲学理论 , 对性别议题来说有什么启发呢?
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本身 , 并不为任何政治目的和社会要求服务 , 而他对心灵双重性
(同一性—社会、差异性—个体)
的承认 , 当然也不能被理解为劝喻我们只需提高自我修养 , 不参与社会 。
柏格森哲学的作用并不在于把问题简化 , 也不是消解社会的二元对立 , 而是相反 , 它要将真正的对立区分出来 。 柏格森哲学设定了同一性—可交换性与差异性—不可化约性为事物的最根本对立形式 , 这种洞见并不导向任何特定行动 , 而是提供一种理解现实社会对立的理论坐标 。
放在性别议题来看 , 柏格森哲学既复杂化了、又更有效地理解性别论争中的立场关系 。 例如 , 从可交换性—不可交换性这种对立来看 , 我们除了看到女性压抑的双重性之外 , 也看到厌女症与直男癌可以说是两种态度的反女性:前者反对女性的平等地位 , 而后者无视女性个体心灵的绝对差异性;对前者来说 , 性别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坏的 , 对后者来说 , 性别之间的平等交流是不可能的 。
来源:(新京报)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0H432053H020.html
标题:性别|英美平权运动转向“封杀文化”,我们需要怎样的性别哲学?( 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