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注意“防五寒”!专家教你常用中药补阳驱寒

【小寒时节注意“防五寒”!专家教你常用中药补阳驱寒】1月5日是小寒 , 在气象记录中 , 小寒比大寒冷 , 是全年最冷的节气 。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 , 易伤人体阳气 , 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 , 此时脏腑的阴阳气血偏衰最为严重 , 寒冷的气候会使很多疾病更容易侵袭人体 , 比如中风、脑溢血、心肌梗塞等 , 要注意加强预防 。 专家建议桂枝、羌活、干姜、巴戟天、杜仲等常用中药材可以补阳驱寒 。
都说“冷在三九” , “小寒”一过 , 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 , 易伤人体阳气 , 主收引凝滞 , 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 。 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 , 此时脏腑的阴阳气血偏衰最为严重 , 寒冷的气候会使很多疾病更容易侵袭人体 , 比如中风、脑溢血、心肌梗塞等 , 要注意加强预防 。
小寒时节要注意“防五寒”:一防鼻寒 , 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二防颈寒 ,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 , 不但充满神经血管 , 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三防肺寒 , 肺寒则无力宣发 , 卫气不固肌表 , 常出现鼻塞流涕、恶寒、咳嗽、头身痛等风寒感冒;四防腰寒 , 腰为“肾之府” , 肾阳为“元阳” , 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则变为该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阳 , 肾阳旺则全身之阳皆旺;五防脚寒 , 俗话说 , 寒从足下起 , “寒为阴邪 , 下先受之” 。
小寒时节注意“防五寒”!专家教你常用中药补阳驱寒文章插图
因此 , 小寒时节补阳驱寒很重要 ,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彭康介绍了几味常用的中药:
桂枝:味辛、性温 , 入肺、心、膀胱经 , 具有发汗解肌 , 温通经脉 , 助阳化气的功效 。 能发汗解肌 , 但味甘而缓 , 其发汗之力温和 , 凡外感风寒 , 无论表实、表虚均可应用 。
食疗方:治疗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的表虚证:桂枝汤 , 含与芍药配伍调和营卫;治疗风湿痹:痛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心悸病证:炙甘草汤 , 桂枝配生姜、清酒 , 通阳以利血脉 , 可滋阴而无滞结之患 。 水煎服 , 每日5-10克 。
羌活:味辛、苦 , 性温 , 归膀胱、肾经 。 有较强的解表散寒 , 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 , 临床用于外感风寒夹湿 , 恶寒发热 , 常与川芎、防风配伍使用 。 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 , 故寒邪入侵 , 筋脉收引拘挛 , 气血不通致痛者尤为多用 。
食疗方:头项强痛 , 腰背酸重 , 全身尽痛者 , 可与独活、当归等同用 。 水煎服 , 每日5-10克 。
小寒时节注意“防五寒”!专家教你常用中药补阳驱寒文章插图
新华社发(拉赫尔·帕特拉索摄)
干姜:味辛 , 性热 , 归脾、胃、心、肺经 。 具有温中散寒 , 回阳通脉 , 温肺化饮的功效 。 能回阳通脉 , 用治心肾阳虚 , 阴寒内盛所致亡阳厥逆 , 脉微欲绝者 , 常与附子同用;主入脾经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 ,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入肺经 , 善能温肺散寒化饮 , 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 , 痰多清稀之证 。
食疗方:治中寒水泻 , 用干姜研末 , 饮服10克(《千金方》) 。 若腰以下冷痛 , 身体重 , 腰中冷 , 如坐水中 , 可用干姜、配甘草、白术、茯苓煎水服用 (《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
小寒时节注意“防五寒”!专家教你常用中药补阳驱寒文章插图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植森 摄
巴戟天:味辛、甘 , 性微温 , 归肾、肝经 。 具有补肾助阳 , 祛风除湿的功效 。 可用于肾阳虚弱 , 命门火衰所致的阳萎、宫寒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等 。
食疗方:对肾阳虚兼风湿之证 , 如风冷腰胯疼痛、行走不利以及肾虚骨痿、腰膝酸软 , 可与肉苁蓉、羌活、杜仲配用 。 水煎服 , 每日5-15克 。 可浸酒服 , 巴戟天100克、牛膝100克 , 白酒500毫升 , 浸泡1周后服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