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三 )


过来又是个小小的面制品店,走进去旧地板“吱吱格格”地响。往西是要走下三步台阶的小豆腐店,地上常年湿漉漉。旁边是小弄堂,朝里通向阔街。
 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文章插图
1993年,中山中路上的自行车修理摊 唐西林/摄
马路桥
过来是马路桥饮食店,品种蛮多,我奢侈的吃过“叉烧面”,味道不错。最后一家店是梅林水果店,靠近交通便利的马路桥,所以那种竹编的篓子,篓盖里衬张红纸的水果,提着做客人体面,很受欢迎。
 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文章插图
 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文章插图
长桥街——马路桥
上面说的是中山中路城门口往西靠南面店家,接下来讲的是城门口往西靠北面的商铺。
中山中路城门口往西北面第一家是茶馆,门面蛮大,墙壁、三角形的屋顶,熏得墨赤黑。我们叫伊“老虎灶”。大清八早围着八仙桌的长板凳上坐满人,熙熙攘攘很热闹。有的老头卖菜挑担还在门口,一壶茶焐半天,牛皮吹的正经事都忘记光。来泡开水的也不少,一分钱一热水瓶,两分一铜吊水。
西隔壁是一溜的民居,白天开的门都是半截头,应该是让屋子里的采光好点吧?过来是工艺美术工场,正在绘画的人和要卖的画混为一体,吸引我们小孩驻足观看。
往西一条叫“勾月”的小弄堂,紧靠着吊桥。吊桥西面一块不大的地方,挤着补锅、磨剪刀、大饼油条摊头。最有趣的是爆米花摊,一个风箱联着葫芦状的爆米花机,机子架在烧炭火的小炉子上,师傅一手推拉着风箱,另一只手娴熟地摇着炉把转圈。不一会儿师傅吆喝着“响了”,我们马上捂住耳朵跑开,“嘣”一声巨响后,白花花、冒着热气、香气的爆米花从黑布袋里倒出来。拎着一篮爆米花,这是贫瘠年代我们些许的童年快乐!
喔,黑鱼弄到啦!
这条街现在还在。
 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文章插图
 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文章插图
 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文章插图
城门口北面——黑鱼弄
黑鱼弄西面头家是废品收购站,小屁孩经常拿着空牙膏管、晒干的肉骨头,甚至剪掉自己的小辫子,卖到这里,换几个小铜钿。
挨过来是上鞋子店铺,以前鞋子以布鞋居多,自己做好鞋面与鞋底,请店里师傅用锥子、粗针,拿蜡线串起鞋面、鞋底,就叫上鞋子。还有敲掌丁,用旧轮胎剪成前后鞋底的模样,用鞋钉敲在鞋底上,增加鞋底的耐磨度。隔壁是整天“轰隆隆”响的圆木工场,专做脚桶、马桶,车木圆球、圆盘,车下来的木刨花淹没脚。
走过去是较大的制面店,里面有轧面条的机器,轧好的面条一挂一挂的晾在竹竿上,干了剪成半尺长的段,用黄皮纸一裹,就是卷子面了。跑来是松江有名的人民剧场(后改名金门电影院),纪录片居多,小孩难得去看场电影。旁边是水果店。紧挨着是日用品综合门市部,转弯角子头就是妙严寺弄。
 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文章插图
中山路人民剧场段改造前原貌(松江档案馆存)
妙严寺弄
 一段珍贵记忆,一组泛黄老照片,再走一次中山路
文章插图
图为1991年的妙严寺 唐西林/摄
妙严寺过来第一家是邮电局,绿颜色邮筒立在门前,很气派!隔壁是小弄堂,住着中学同学家。接着是钣金白铁铺,家里的水吊子、锅底破了,拿来剪掉漏了的底,用白铁皮敲成锅底拼接,还敲水落管、水桶、淘米箩、漏斗等。
过来是一家小门面的制面店。旁边小弄堂又是小学同学家。再看过来是刻字社,小时候常常趴在玻璃窗外,看师傅刻图章,一只眼睛套着放大镜,手握刻刀,书法功夫了得,什么篆、隶、楷、行、草字体,全不在话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