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垄断出行?( 五 )


2018年3月 , 有用户在网上曝光滴滴存在大数据杀熟 , 同一段路程 , 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 , 老用户比新用户的价格高 。 人民网随后报道了滴滴大数据杀熟事件 , 面对“导航绕路”、“同时同地打车但两人的起步价格却不一致”等质疑 。 滴滴的回应是 , 平台上不允许存在价格歧视 , 车费都是根据市场供需计算得出的 。
至于同一时期 , 不少消费者指出的不加价打不到车现象 , 也被解释为“人多车少、供不应求” 。 简而言之 , 一切都是自由市场的自由选择 , 滴滴绝对没有人为操纵价格 。
自由的滴滴 , 已经拥有了超过4.5亿用户 , 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开展服务 , 每天订单量高达2500万 。 而它的同行们 , 高德日单70万 , 美团日单50万 , 优势地位几乎不能撼动 。
不论是最早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而出现的出租车特许经营权 , 还是后来以破局者姿态面世的滴滴出行 , 最后都陷入同一个怪圈 , 唯一的差别 , 只是有互联网技术和资本加持 , 后者扩张得更快 , 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也更深 。
【到底谁在垄断出行?】说到底 , 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 , 但任何形式的技术进步 , 都不该被滥用在垄断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