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垄断出行?( 四 )


到底谁在垄断出行?文章插图
历史循环
被当作反垄断利器的网约车 , 终于还是走进了同样的循环里 。
2015年 , 滴滴提出要与快的合并 , 导致数百名出租车司机围堵滴滴总部 。 2016年8月 , 滴滴宣布收购优步中国 , 又遭遇网约车新政落地 , 滴滴在全国各地遭遇各种监管压力 。
在这两次并购期间 , 滴滴都没有在经营者集中时依法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申报 。 换言之 , 滴滴已经涉嫌触犯《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 , 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 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
随后 , 2017年 , 美团在上海测试打车服务 , 滴滴CEO程维在微博上敲下一句“尔要战 , 那便战” , 掀起网约车和外卖的互相伤害的闪电战 , 滴滴一方面推出外卖业务和美团对掐 , 另一方面 , 又加大补贴力度挤压美团 。
补贴战 , 在网约车行业早不新奇 , 滴滴更是其中行家里手 。 2014年的补贴大战里 , 就率先推出乘客车费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的大额补贴 , 一路和快的烧钱大战 , 相互消耗 。 很快 , 滴滴和快的合并为一家 , 滴滴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
根据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首次披露的全国各网约车平台订单量数据显示 , 2020年10月 , 共有8个平台月订单总量超过100万 , 分别是滴滴出行、曹操专车、T3出行、万顺叫车、美团打车、首汽约车、享道出行、花小猪出行 。
总订单量6.24亿 , 其中滴滴出行月订单量为5.62亿 , 其今年新推出的平台花小猪出行月订单量320万 , 两者订单量合计占总订单量的90.58% 。
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九条规定 , 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即可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
而滴滴 , 自从2015年以来 , 已经多年占据近九成市场 , 难怪CEO程维早就断言:网约车竞争在2016年就结束了 。
此言非虚 , 以滴滴的体量 , 市场上新冒出的竞争对手几乎都不可能撼动其地位 , 要制约后来者 , 对滴滴来说并不困难 , 只需要再来几轮补贴战就够了 , 这种传统而有效的方式 , 甚至可以照搬到新的增量业务上 。
比如今年3月 , 针对下沉市场推出的花小猪平台 , 就大量雇佣地推人力散发传单引导使用 , 补贴策略更是把打一趟车的花费压到五六块钱 , 轻轻松松就杀进了三四线城市 , 大肆抢占巡游车和其他网约车市场 。
很显然 , 以滴滴所具备的资金、技术等优势 , 通过烧钱补贴等行为去碾压其他平台 , 没有哪个平台具有招架能力 , 更枉论进入市场与之良性竞争 。 但在当下 , 烧钱补贴行为 , 和当年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已不是一回事 。 因为当前 , 滴滴在行业里已经具备了市场支配地位 , 性质可以说早就不一样了 。
而滴滴要支配的 , 并不止网约车市场 。 打一开始 , 他们就试图在产业链条全面支配 。
2018年 , 滴滴与12家做主机的厂家成立“洪流联盟” , 计划生产自己的车子 , 用于网约车的运营 。 虽然中途因为网约车司机杀人事件 , 滴滴遭遇声誉危机 , 这个计划短暂淡出了人们视线 , 但事实上 , 滴滴一直在推进这个计划 。
到底谁在垄断出行?文章插图
滴滴推出的无人驾驶网约车
今年11月 , 滴滴宣布与丰田、大众、比亚迪、四维图新等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 与比亚迪推出的D1车型 , 将是滴滴2025年投入100万辆车型的代表 。
这100万只是个开始 , 滴滴还高调地宣布 , 要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 也就意味着 , 未来 , 属于滴滴的自有车辆 , 或许还会有200万 , 300万……
打遍市场无敌手之后 , 市场的定价权 , 和对定价的解释权 , 自然都是滴滴说了算 。 大数据杀熟、价格歧视等问题也陆续出现 , 当初补贴烧的钱 , 都会从用户钱包里掏回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