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魏晋风流就不能不谈魏晋清谈,很多人对清谈这个词有负面的理解,我们常常说的那些所谓的清谈是指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不干正事的空谈,有些人还把清谈和我们现在的侃大山相提并论。其实在魏晋时期,清谈是一个正面的意思,只是这个词语经过多年的变迁之后,特别是近代,逐渐成为一个负面的词语。
文章插图
清谈的清是清官的清,是当时士大夫的一种自我称谓,最早出现在东汉党锢之争,士人集团用“清”字区别那些宦官等一些污浊的“污”字。而“谈”是指谈论那些文雅高深的话题,比如人生、社会、宇宙等等哲学问题,主要以辩论为主。有些国外的学者把清谈翻译为Salon(沙龙),认为是南北朝时期一些精英分子进行的学术沙龙。
文章插图
法国在十七、十八世纪非常流行这种形式的聚会,曾经诞生了很多文学家、思想家,我们国家二十世纪知识分子非常羡慕这种形式的聚会,比如林徽因常在国内举办这种类型的沙龙,所以沙龙这个词还是比较正面的。
文章插图
但是法国的沙龙和中国魏晋时期的清谈不能相提并论,法国沙龙流行不到两百年,而魏晋时期的清谈延续了400多年。表面上看沙龙和清谈都是对学术的一种糅合,游戏的成分比较多,但是魏晋时期的清谈要更加偏学术一些。中国思想学术演进,很多程度上依赖于魏晋时期的学术成果。魏晋时期参与清谈的大多是出身士族的上层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平民参与。代表人物是王弼和何晏,王弼虽然只活了24岁,但是他所注解的《老子》,放到今天仍然具有学术价值。何晏在当时拥有极高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声望,是类似于法国沙龙朗布伊耶夫人的角色,是整个活动的推动者。
文章插图
清谈过程中,像沙龙一样也有主持人,不过不是贵妇,而是像何晏这样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两个人在辩论的时候,其他人不得插话,而是静静地欣赏,经常是一辩一驳,来来回回数十次,直到一方认输为止。这些清谈活动不仅仅有学术交流的价值,还有社交的意义,往往是政治人物提高影响力的一种方式。比如琅邪王氏,其影响力不亚于司马家族,王氏家族的几代弟子即是政治领袖,也是清谈的领袖,在被驱逐到江南的时候,王导就利用清谈建立了影响力。
文章插图
现在很多人觉得魏晋时期清谈就是喝酒,其实清谈过程中辩论是非常紧张的,喝酒只是辩论之后的事情,而且不吃饭不喝酒辩论的事情也非常多。比如《世说新语》记载: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牛鼻?人当穿卿颊!”孙国安也就是孙胜,和殷浩两人往来辩论分不出胜负,激烈到将手里的麈尾当作武器一样挥来挥去,麈尾毛都甩掉了,落到了饭盆里。同时他的仆人把饭菜端上来,又拿回去热,又端上来,从中午一直辩论到傍晚时分。而且殷浩对孙盛说,你不要做倔马,我要用绳子牵着你的鼻子,让你输得心服口服。而孙盛却说,你没有看到倔犟的牛,倔犟到把鼻子都拉掉了,结果被人在脸上打了个洞。
文章插图
当时清谈的内容包括很多哲学问题,《周易》《老子》《庄子》在当时被称为“三玄”,这些清谈的士人会从书中抽出一些基本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有时候会涉及到某些名家的注解进行辩论。这些辩论有很强的逻辑性,比如“白马非马”“指不至,至不绝”“离坚白”等,当然这些辩论并非诡辩,有很强的哲学道理。
推荐阅读
- 六大国家一级国宝文物,最后一件确实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铁证
- 这四位白金作者竟有八本经典小说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原因有四
- 国宝档案|走近巴中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明通行宝钞”
- 古代快递业的里程碑:魏晋颁布《邮驿令》
- 魏晋小楷,乃楷书之源泉,何谓楷书之根?
- 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煜的帝王之悲和诗词之幸
- 聚焦:揭秘!“国家二级”是怎么来的?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他将捡到的盆子用来洗了3年澡,后人无条件上交国家,价值上百亿
-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救护组权威专家、北京呼吸疾病研究室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