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古人讲“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是什么道理?鞭春是什么意思?
对这句俗语的不了解,最主要是在于“鞭春”。什么是“鞭春”,为什么好男儿就不能干这个事情?搞清楚这个,这句话就通俗易懂了。
好男不鞭春
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每年的春耕秋收是头等大事,从上古神农氏开始教化老百姓耕种起,最高统治者的首要民生就是保障老百姓们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所以祭天之类的活动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农业活动,有了粮食,才能保证贵族生活和国家军政。
也正因为如此,从来“士农工商”,除了统治阶层“士”,就是农耕者地位最高。
最高统治者(皇帝)对每年立春的迎春活动是非常重视的,甚至亲自下场,带领百官参加,一是祈求今年丰收,二是与民同乐。而这些迎春活动中流传很久的一项就是“打春牛”,即“鞭春”。
文章插图
其实用鞭子抽牛,是犁田的必须动作。皇帝老子模仿这个动作,表演一下,既鼓励了老百姓,又显示了自己爱民如子,参与农业活动——其实就类似于今天的大领导来种棵树,做个样子走个过程。
鞭打春牛也可以看作如今的大楼奠基的剪彩仪式,用一个动作预示了春耕的开始。不过民间倒是另有说法,说这个习俗来自隋炀帝南巡——这个习俗确实自六朝开始,于唐宋盛行,明清全国流行,到民国才渐渐销声匿迹。估计是农业到了近代,和其他行业从业者比较起来,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民间相传,隋炀帝下江南的时候,正好在立春过生日,大摆寿宴,劳民伤财。同时因为杨广属牛,就下令所有耕牛休息一百天。不过这正是农忙季节,老百姓没了耕牛,如何犁田插秧?人们恨透了昏君的不懂事,却又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拿牛出气,后来演变成鞭打春牛。
文章插图
老百姓在立春这天打春牛时,边打还要边唱:“春交五九尾呀,春打六九头。手举鞭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打得昏君不露头。”
不过这种说法呢,不足取信。隋炀帝虽然暴虐、奢侈、浪费,但并非一个蠢皇帝。像这种故事大多是编排,在让习俗变得合情合理的时候,还同时借用隋炀帝这个已经认定昏君的例子,其实是想说一些对当下的看法,表达了老百姓希望再没有昏君的美好愿望。
不管怎么说吧,“鞭春”就是鞭打春牛,到了后来就不打真牛,而用纸牛,可能类似于扎的纸灯笼一样的工艺,牛肚子里还藏有种子,根据长官们抽烂纸牛掉下来的种子预测一年收成。
作为民俗习惯,鞭春一直延续下来。不过随着老百姓的文化程度提高,这种活动到民国时期就停掉了,毕竟祭祀改变不了天象,也增添不了收成。
文章插图
那为什么好男不鞭春呢?
在当时,能够官方鞭春的是地方最高长官。而在民间,大多数也是年轻、能力出众的小伙子能作为鞭春代表。而这种身份在年轻人自然会引起争抢,在农耕社会,能代表鞭春就证明了农业技能和身体素质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就更容易获得五里八乡年轻女子的青睐——交配权是所有冲动的源泉。
常年累月下来,这种对鞭春代表地位的争夺,在民间愈演愈烈。不是有人特别出众的情况下,就会有人不服气,甚至引发斗殴。特别是“鞭春”之后还有“抢牛头”——谁抢到,谁就讨到好彩头——所以在和平年代,这种合法的斗殴实际上很容易造成邻里不和,引发年轻人的戾气。
所以老学究们就发明出这么一句话来,“好男不鞭春”。年轻人,多读书吧,书里才有颜如玉。好男儿,当多读书,报销朝廷和国家,“鞭春”这种农民才做的事,当然是志在四方、经天纬地的男子汉不应该去干的事情。
推荐阅读
- 古人讲“英雄脚臭、好汉屁多”,此话怎讲?古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 为什么古人取名字,主张“男不带天,女不带仙”古人智慧,多数人不知
- 俗语男不过八八,女不过七七,是何意八八七七指的是什么
- “男不娶五,女不嫁六”是什么意思?老祖宗为何如此讲究?
- “男不娶五,女不嫁六”啥意思?老人为什么这么讲?看完终于懂了
- 《郓城人讲水浒》之千万别小瞧了刘唐
- 五代十国|古人讲“五子登科”,是哪“五子”,有何典故?为人父母不妨一看
- 古人讲“门朝南,子不寒;树通轩,人丁散”,到底是什么意思
- 中秋到,古人讲“年怕中秋,月怕半”,为什么怕?老祖宗智慧之谈
- 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是啥?古人智慧多数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