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开了38年,离不开胡同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起记忆中最好的味道,不少地道的老北京人会向你推荐这家店。在中国美术馆附近的翠花胡同里,有一户的门前挂着一排大红灯笼,门口的木牌上写着''悦宾''两个大字,这就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餐馆。走进这家店,你仿佛瞬间回到了三十八年前的北京。十来张布满了岁月痕迹的桌子上铺着白色的桌布,桌布上铺着的一次性塑料布是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前台没有电子化的设备,只有一部老算盘放在这里。墙上挂着的一幅字写着''尝尝看'',没有花哨配图的菜单上记录着店家全部的手艺。这家餐馆究竟是何人所开?为何38年都没有离开这条胡同?这家餐馆,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北京|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开了38年,离不开胡同
文章插图
北京个体餐饮第一家''改革开放国策定,砥砺奋进四十年。自主创新谋发展,经济腾飞万象新。''1979年,我国允许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那一年,郭培基是国营单位里的一个厨子,一个月挣三十多块钱。她的妻子刘桂仙只是个临时工,被派到首长的家里当保姆做饭,以此来补贴家用。夫妻二人育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七口的日子过的很是拮据。刚刚经历了动荡的时代,发展个体经济是大部分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和大部分人一样,郭培基和刘桂仙还是规规矩矩的过着清贫的日子,不敢有什么特殊的想法。这时候,幸好对刘桂仙的厨艺赞不绝口的叶帅夫人建议他们自己开餐馆,一家人才走上了个体经营的道路。那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家店一开就是几十年。那时候的个体经营以手工业和修理业为主,并没有餐饮业的先例。在刘桂仙的几番努力之下,在北京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之下,悦宾餐馆拿到了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饮的营业执照。刘桂仙把家里的三间平房腾出一间,郭培基从单位借来了木头和砖头搭灶,加上淘来的四张旧桌子和十五把旧椅子,悦宾餐馆就这样开业了。
 北京|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开了38年,离不开胡同
文章插图
国营单位里走出来的大厨自打开业以来,刘桂仙就没有担心过客源的问题。她家的四张桌子一天能接待十四五位客人,来吃饭的人排号竟然需要排六十多天。她家的饭菜不仅中国人爱吃,外国人也十分喜欢,就连美国大使馆都曾在悦宾包过桌。能够有这样的好生意,离不开夫妻俩高超的厨艺以及对原材料的严格把控。丈夫郭培基原本就是国营单位的厨师,长期的工作使得他拥有扎实的烹饪基础。妻子刘桂仙专门负责为首长家做饭,自然也练就了一手独特的好厨艺。再加上他们家中的祖上就有开餐馆的经验,留下了不少独家绝学,所以悦宾餐馆在菜品口味的把控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游刃有余。在他家吃饭,虽然没有满汉全席的震撼,却能让来吃饭的人体验到一种贴近生活的平民滋味。多一份略显厚重,少一分又太过寡淡,而宾悦餐馆做的却恰到好处。此外,在材料的把控上他家也毫不含糊。就拿招牌的软炸牛肉来说,他家的牛肉是从屠宰场直接买来的,这样的牛肉既新鲜又便宜,能够有效地控制饭菜的成本。
 北京|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开了38年,离不开胡同
文章插图
几代人的坚守,38年不离开胡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然而在经营的过程中,悦宾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一家人就像生长在岩石间的翠竹一样,一直坚守着这家餐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没有想到过放弃。悦宾首先遇到的,就是原材料不足的问题。那时候的粮油都是限量供应的,想要维持餐馆的原材料供应,就要从私人的手里购买。为此,刘桂仙跑去外地赶集,到乡下采购,总算克服了这个难题。
 北京|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开了38年,离不开胡同
文章插图
此外,越来越好的生意也引来了周围人的非议。有人认为他们是资本主义复辟,连家里的女儿出家都差点受了影响。面对这些指点与质疑,夫妻二人选择了忍耐。到了1981年,姚、陈两位副总理以及首长给他们一家人吃了定心丸,随着政策的发布,个体餐馆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在北京开了起来,一家人终于可以安心了。38年之后,北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类餐馆。而当初走在时代前沿的悦宾餐馆却依然守着翠花胡同,从来都不曾改变。坐在店里,客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岁月流逝的痕迹。还是以前的装修,以前的餐具,以前的味道。从郭培基夫妇到二人的儿女,又从儿女到孙子孙女,悦宾餐馆见证了郭家的三代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