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炒店,热闹30多年了

“夜幕降临 , 霓虹灯下 , 色彩斑斓 , 人潮攒动 。 一张张有些油腻的、肆意的脸 , 大快朵颐 。 没有滤镜 , 谈不上美感 , 真实得就像是你挂着背心、穿着裤衩、夹着人字拖 , 坐在你家楼下的烧烤摊 。 ”
这是纪录片《人生一串》里的一段旁白 。
而这样的一幕 , 在海口大同里的一家小炒店里同样上演着 。
海口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炒店,热闹30多年了文章插图
傍晚6点 , 天还亮着 , 店里就已经忙开了 。
“自己找位置坐”“想吃什么自己去前面点”……
老板娘丽姐在点菜台、用餐区和厨房间来回奔走 , 手里的单子写了一张又一张 , 几乎没有停歇过 。
海口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炒店,热闹30多年了文章插图
这是一家没有悬挂招牌的店 , 食客往往只有在结账扫码付款时才会看到“大同里饭店”几个字 。
店门口的两盏灯充当了指引新客的路标 , 两侧的对联颇有几分乡村老宅的气息 。
这家开了30多年的老店 , 起初是露天大排档 , 1995年左右搬到大同里的店铺后 , 食客们追随至今 。
几十年如一日的热闹 , 靠的是一种“默契” 。
海口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炒店,热闹30多年了文章插图
食客与老店的默契
“直接端着粉到厨房给师傅炒”
海白、福寿鱼、瘦肉条、酸笋、四季豆、卤鸭下巴、卤鸭翅……琳琅满目的菜架子 , 是食客们到店的第一站 。
到了店里 , 很多人通常不是先找座位 , 而是到门口的点菜区挑食材、下单 。
“一份炒粉 , 料多点 , 再要一份芒果螺、西瓜海白煲 。 ”
“来一只酸甜鱼 , 再要两斤炸鸭下巴……”
帮工阿文(化名)说 , 店里有菜单 , 但客人们更习惯直接到菜台前点 , 就像开饭前到了街坊邻居家“挑吃的”一样熟络 。
海口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炒店,热闹30多年了文章插图
由于客人们的口味、喜好不同 , 有时同一道菜的“配置”也不一样 。
就拿一盘炒粉来说 , 有的爱全素 , 有的喜欢多加荤料 , 有的会专门嘱咐要炒干点……
丽姐呢 , 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速记下客人们的要求 , 但大多时候都是直接记在了脑子里 。
几号桌几个菜 , 她几乎都了熟于心 , 不少老客因此都感叹“她这记性真是好” 。
热闹时 , 帮工人手不够 , 客人们干脆就自己夹熟食、装袋 , 只远远地喊一声“老板 , 多少钱?” 。
海口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炒店,热闹30多年了文章插图
晚上七八点 , 正是店里热闹的时候 , 老客陈姐又带着朋友前来光顾 。
“她(老板娘)还没结婚的时候 , 我就认识她了 , 这家店吃了几十年了 。 那是她儿子 , 我们都是看着长大的!”陈姐笑着说 。
店里的很多招牌菜都是陈姐的心头爱 , 但每次来 , 必不可少的还是那盘热腾腾的炒粉 。
炉灶上的火苗将铁锅烧得灼热 , 粉条和配料在锅里来回翻腾 , 不一会儿 , 香气直钻出厨房 , 扑面而来 。
“有时候人多 , 我会直接端着粉拿到厨房里给师傅炒 。 ”言语间 , 陈姐还带着些自豪的语气 。
如今 , 做炒粉的店数不胜数 , 但对于陈姐来说 , 最爱的还是那盘“传说中的大同里炒粉” 。
海口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炒店,热闹30多年了文章插图
送菜工与菜架子的默契
“苦瓜少了 , 明天就多带两条过来”
丽姐家的食材种类丰富且量大 , 每天的采购都是不小的工作量 。
但即便如此 , 丽姐对“新鲜”二字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