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深爱的你 还认识我吗?阿尔茨海默病的若干个问号探秘 生离苦于死别……( 九 )


“同时我也相信 , 在接下去的5到10年 , 随着更多新技术、新的研究方法出现 , 我们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 , 一定还会取得大的进展和突破性的成功!”宋伟宏说 。
地下室零下80℃的大冰箱里 珍藏着解开阿尔茨海默病谜底的钥匙 实地探访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里都出现了“老年斑”和“一团团乱麻”
浙江唯一的人脑库——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 , 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 。
自2012年11月收集第一例捐献大脑至今 , 已按照国际标准工作流程 , 收集、储存了274例人脑组织 。 其中 , 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捐献大脑有44例 , 是捐献例数最多的病种 。
11月18日 , 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采访人员实地探访了浙大医学院人脑库 。
零下80℃的超低温大冰箱 可以使大脑样本 维持在取材时的状态
人脑库设在浙大医学院一栋教学楼的一楼 , 约300平方米 , 共两层 。 一楼是研究人员的办公室和脑库实验室 , 经过狭长的走廊 , 沿着楼梯往下走 , 地下一层就是脑库储存的核心地带 。 这里有几台零下80℃的超低温大冰箱 , 超低温可以永久保存大脑样本 , 使其中的基因、核酸甚至蛋白质成分保持稳定 , 也即维持于其取材时的状态 。
打开冰箱门 , 里面是多层储存格 , 拉开其中一格 , 格子里面是小盒子 , 每个小盒子里面冷冻储存着已经被标记好了脑区的捐献者的大脑组织 。 盒子表面采用数字、字母标注了捐献者身份和脑区 。
地下一层的另一侧 , 是脑组织样本常温存放室 。 在这里 , 捐献大脑的一部分被制作成了石蜡包埋的组织块 , 组织块还可以做成切片 , 其中一部分经由特殊染色程序制作成神经病理学诊断切片 , 脑库的神经病理学诊断老师将依据这些染色切片给每一个大脑做出最后诊断 。 明确诊断的脑组织样本 , 并在后续根据研究人员的申请报告提供给对方 。
低温冻存的脑组织可用于提取RNA(核糖核酸 , 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而石蜡包埋的组织块切片后 , 除了可以用于上述神经病理学诊断 , 还可以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等一系列研究 。
2019年 , 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被国家科技部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成了国家级脑库 。 脑库执行副主任是浙江大学脑科学和脑医学学院包爱民教授 , 她的研究领域为神经精神性疾病发病机制 。
包爱民教授介绍说 , 人脑库收集和保存捐献者的大脑及其生前病史资料 , 为每一例大脑做好神经病理学诊断(也称“最后诊断” , 它往往可以纠正生前的误诊)然后向脑科学研究团队发送脑样本进行相关研究 , 以期最终找到人脑疾病的原因 , 开发相关诊疗技术和药物 。
“人脑组织十分珍贵 , 我们要确保每个部分都能用于最需要的研究 。 ”包爱民教授说 , 科研人员提出申请研究的脑区通常是他们关注的一部分脑区 , 我们会根据申请人的研究需要 , 提供相应部位的冰冻脑组织或者石蜡切片 。 因此 , 每一例大脑可以被用于多项脑科学研究项目 。
自2015年脑库正式成立以来 , 已向国内40多个科研团队提供了4000多份各类脑组织样本 。
44例阿尔茨海默病捐献者 年龄最小56岁 最大102岁 解剖发现脑子里都出现了“老年斑”和“一团团乱麻”
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已有阿尔茨海默病人脑捐献44例 。 其中 , 年龄最小的56岁 , 最大的102岁 。 第一例阿尔茨海默病人脑捐献是在2014年 , 捐献者是一位81岁的女性 。
包爱民教授介绍 ,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诊断依据 , 主要是大脑里出现两个病理标志物:一个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 , 另一个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 , 其中后者的形成、分布进展和个体的认知功能减退显著相关 。
研究人员根据后者病理诊断结果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进行分期 , 可分为1—6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