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相声段子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二 )

从一则相声段子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据说在读康德的书的时候 , 这种内在的记忆力是特别要注意训练的 , 否则你无法进入 。 当你跟着康德的思路前进时 , 你要尽可能记得他说过的每一句话 , 每一个用词 , 在理解后面的话时 , 要时时把前面说过的摆在面前 , 加以比较 。 如果不记得了 , 就要翻到前面去 , 加以查对 。 因此我在翻译康德的书时 , 特别强调应该有详细的术语页码索引 , 就是为了便于读者查证 。 《纯粹理性批判》后面有50多页都是索引 , 聪明的研究者就会善于利用这个索引来做学问、写文章 。 康德自己也说过 , 读他的书如果只抓住一两句话 , 也许会认为他有矛盾;但如果全面地来作总体性的把握 , 这些表面的矛盾就自然消解了 。因此 , 我的讲解康德采用了一种我称之为 “全息式”的讲解法 , 就是讲到每一个地方 , 都尽可能前联后挂 , 联系其他地方相应的说法 , 特别是把康德前面已经讲过的话提出来 , 放到一起来理解 。 同时 , 我们读康德的书本身就是对这种记忆力的超强训练 , 因为康德的句子是有名的长句子 , 连德国人都嫌太长、无法卒读 。 如果一句话你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 , 那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 我们中国人就特别缺乏这种训练 , 因为中国历来都是短句子 。 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省字 , 言简意赅;但这同时也是它的缺点 , 就是不适合于表达那些特别复杂和精确的关系 。 当然 , 文言文的这种特点也使它成为了一种适合于背诵的文字 , 由于句子短小 , 每个字的含义又都很丰富 ,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把它背下来 。 中国古代做学问其实是很强调背诵的 , 这叫“童子功”;但这种背诵只是一种外在的记忆 , 即从小在脑子里刻下刻痕 , 到老不忘 。 这不用动脑子 , 和动物记得它的主人的声音气味没有什么不同 。 直到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在花大力气训练这种记忆 , 在这方面中国人举世无双 。 这就压抑了人的内在记忆 。 如果用这种方法治康德哲学 , 就会发现根本是南辕而北辙 。 有的人把整本《纯粹理性批判》抄下来 , 有的据说读过20遍 , 但还是无济于事 , 搞不懂 。他们缺少的是内在的记忆 , 就是把前面读到一句话、一个词时所理解的意思从记忆中随时拉回来 , 与现在所理解的意思相比较 , 而不仅仅是把背熟了的那句话、那个词回想起来 。 我们开头提到的刘宝瑞的相声也说明了这一点:你要确立一个事物发出声音的原理 , 就必须在各种场合下记得这个原理 , 如果场合一变就可以随意改变甚至忘记了先前的原理 , 那就不是真正的原理 , 而只是想当然的意见 。下面再说计算能力 。 通常认为学数学的人比较理性 , 这在一般意义上也没错 。 理性这个词 , reason , 本来就有计算的意思 。 只不过这种计算不一定是对于数的计算 , 而且也是 对于概念的一种掂量 , 对逻辑的一贯性的一种敏感和坚持 。 比如说 , 你连着说两句话 , 你要能够察觉到后一句话的意思比前一句话增加了什么 , 减少了什么 , 能够算得出来 。 一般说 , 结果不能大于原因 。 你如果要说“因为”什么 , “所以”就怎么样 , 你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如果要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此 , 这就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 。 比如前面讲的那个相声 , 本来说的是蛤蟆叫声大是因为嘴大脖子粗 , 后来又加上了不能是竹子编的 , 再又加上了不能有眼、不能是圆圆扁扁的 , ……这样不断地增加 , 每遇到一种情况就加上一条 , 可以没完没了 。 但加得再多 , 仍然是原因小于结果 , 因为总还是可以再加一种情况来解释物体为什么发声 。我们很多人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这样 , 他们先不管三七二十一 , 凭感觉定一个意思再说 , 然后发现概括不了 , 就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延伸和扩大自己的定义 , 搞得定义越来越长 , 以为这样最后总可以把所有的情况都收揽进来 , 结果变成了一种泛泛而谈 , 甚至不知所云 。 比如说 , 李泽厚先生给“美”下的定义:“美是包含着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 。 ”就够累赘的了 , 他后来说这还不够 , 又不断地作了补充 。 真正的本质定义只能是唯一的 , 就是属加最近的种差(例如我对美的定义:“美就是对象化了的情感 。 ”) , 当然有时候这可能只是理想 , 事实上有可能同时并存好几种定义 , 但这几种定义必定要相互归摄或者相互冲突 , 而不能和平共处 。 而这种归摄和裁判的标准就是逻辑上的不矛盾性、同一性 , 也就是一种逻辑计算能力 。也正是 由于缺乏这种逻辑计算能力的训练 , 很多人说话前言不搭后语 , 偷换概念 , 偷换论题 , 在和人辩论中 , 拼命反驳人家没有说过的意思 , 拼命捍卫人家没有攻击的观点 。 在读康德的书时 , 这就表现为不注意康德一句话中的逻辑值 , 任意减少和增添 。 康德的长句子最需要把所有的成分都考虑在内 , 他之所以要写那么长也正是出于这种意图 , 即将复杂的意思组织成一个固定的结构 , 在这个结构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 当然也不能多 。 有很多时候 , 读康德书产生的疑惑都是由于没有注意他的一个句子成分 , 如一个从句 , 一个修饰语 , 一个状语或一个条件 。 有的翻译也是这样 , 为了图省事把一个小词漏掉了 , 或者为了好理解把一句话截成几段 , 因此而意思大变 , 读不懂了 。 康德有次说到 , 一个命题如果有它的限制条件 , 它就是一个有限命题;但如果把这个限制条件加进去而形成一个命题 , 那么这个加了限制的命题就成为一个无限的命题了 。 而读者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限制条件 , 或者译者把这个限制条件放在命题之外译成了另一句话 , 那么这个有限的命题就被误以为是一个无限命题了 。最后是综观能力 。 什么是综观能力?最简单地说 , 就是能够把两句或数句话合并成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同时又保持话语的一贯性和同一性的能力 , 又叫做概括能力 。 我们在日常谈话中是很随意的 , 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 , 这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在学术交流中也限于闲谈或漫谈 , 最终你会发现一无所获 , 纯粹是浪费时间 。中国人非常喜欢把学术讨论变成漫谈和闲谈 , 把学术文章写成随笔和散文 , 而不习惯于咬定一个主题追根到底 , 觉得那样太累 。 我们看苏格拉底的对话录 , 会惊异于苏格拉底从头至尾保持一个论题不走样 , 有时候看似跑马似地走远了 , 但一会儿又回到了原来的论题 。 苏格拉底的谈话对手经常抱怨说 , 我跟不上你的思路了 , 说明这样的交谈是很累人的 。 但人们为什么还是爱读 , 正是因为它使人能够有所收获 , 即使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 , 也能够把前面所讨论的内容作一个综观 , 说明我们的讨论已经达到了哪个层次 。 康德的思维方式就是这种严格逻辑方式发挥到极致的产物 。 由于心中有坚强的逻辑支撑 , 他不怕走得更远 , 这往往使那些缺乏逻辑训练的人跟不上他的步伐 , 丢失了逻辑线索 。 但正因为如此 , 康德的著作在今天就是中国读者最好的思维训练营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 , 康德把这种综观能力追溯到自我意识的本源的统觉能力 , 它实际上表达了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 。 人决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给予的认识材料 , 而是主动地综合这些材料以形成有规律的知识 , 这种主动性体现的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所形成的一种超越理性的精神 , 即努斯精神 。 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至少是很稀少的 , 中国人理解的超越精神是一种什么也不干的清高 , 一种没有责任、置身事外的散淡 , 而不是努力进行高层次的精神创造 。康德的努斯精神则一方面体现在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能动性上 ,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人为自己立法的道德自律上 。这就回到了我开头讲的 , 为什么康德说“要有勇气”?要有 勇气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 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 而且最终是一个道德问题、自由意志问题 。 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知性 , 干什么呢?做一个自由人 , 进行道德自律 。 而这就是启蒙的真义 。 通常认为启蒙理性就是专门着眼于科学技术 , 是唯智主义的 , 而它的负面就是败坏淳朴的道德 。 其实 , 康德的启蒙理性恰好是要重建道德 , 他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 。 他的伟大之处 , 就在于第一次把道德从一种天经地义的教条、风俗习惯或信仰变成了自由意志的法则 , 使得启蒙的道德高于任何以往的道德 。我们中国人历来认为 , 中国文化的道德水平举世无匹 。 然而 , 儒家道德基本上是一种前启蒙的道德 , 它不知自由意志为何物 , 而是诉之于天经地义的天理天道 。 它也讲意志的选择 , 但前提是选择的标准已经预定了 , 这标准强加于每个人 , 就看你接受不接受 。 接受了你就是君子 , 不接受就定为小人 。 这是不自由的选择 。 反之 , 康德的道德本身就是自由意志自律的产物 , 人们并没有一个先定的道德善恶标准 , 这标准还有待于人的自由意志去建立 。 自由意志如何去建立?也不是从外部选择一个标准 , 而是从自身的逻辑一贯性中形成标准 。 自由意志不受任何外在标准的束缚 , 而只受它自己的束缚 , 即在时间中保持一贯 。 自由意志必须做到不自相矛盾 , 自我取消 , 这才是真正自由的 。我们设想有一群人 , 素不相识 , 也没有什么文化 , 不知道德为何物 , 也没有任何天经地义的教条 , 只有每个人的自由意志 。 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要组成社会 , 他们只有凭借对他人的自由意志的认同 , 去寻求如何能够使各人的自由意志延续的有效法则 。 在不断磨合中他们终于会认识到 , 只有这样做 , 使你的行动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 , 才最能保持每个人自由意志的一贯性 。 于是这对他们来说就会成为一条“定言命令” , 建立在这一原则上的行为就被称之为“道德行为” 。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 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了超越文化和宗教的普世价值的因素 。康德的这一道德革命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 原来 , 道德并不是我们历来所以为的 , 似乎就等于一种习惯或风俗 , 需要人从小被动地去适应和服从 。 真正的道德正好是人的自由意志所建立起来的;人性并不是天地自然或神的产物 , 人是人自己造成的 。 这种道德原理颠覆了东西方数千年的传统 , 赋予了独立自由的人以最高的尊严 。 今天有不少人以为 , 通过返回到我们以前所具有的良好的道德风尚 , 就可以改变今天社会的道德状况 。 但这是完全行不通的 。 因为以往 传统中国几千年的道德固然也有秩序井然、民风淳朴的时代 , 但那是有代价的 , 其代价就是牺牲广大老百姓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 , 所有的人都去顶礼膜拜一个至高无上的皇权 。最后我想说 , 我并不认为康德哲学就是终极的真理 , 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 。 它只是一种思维训练工具 , 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 , 更新我们的观念 。 西方近代不只是康德 , 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都有这样的作用 。 也许康德在这方面比较突出一点 , 但他也有自身固有的毛病 , 这是必须也可以加以批评和分析的 。 但前提是 , 首先要搞懂他 , 才能超越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