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和贝贝怡的关系 贝贝怡童装属于什么档次

【迪士尼和贝贝怡的关系 贝贝怡童装属于什么档次】2017年6月8日 。目前,我国每年平均新生人口约为1600万 。再加上二孩政策的放开,婴幼儿童装消费迎来持续增长 。此外,越来越多的90后妈妈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婴儿服装的购买者对价格不太敏感,愿意为高品质、高安全性的婴儿用品支付更高的溢价 。
然而,一项专家调查发现,家长对婴幼儿童装的安全意识往往较弱,46%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婴幼儿童装的安全技术要求,忽视背带安全风险的受访者高达88% 。我国首部婴幼儿纺织产品(童装)强制性国家标准《婴幼儿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将于2018年6月强制实施 。现在两年过渡期过半,市面上的童装都合格了吗?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选择安全的衣服?采访人员对此进行了采访 。
法规
童装安全标准过渡期过半 。
2015年,我国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1701—2015《婴幼儿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发布,并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 。全面规范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童装)的安全性能,对化学安全和纺织机械安全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儿童纺织产品分为两类,分别适用于36个月及以下婴幼儿 。适合3岁以上、14岁及以下儿童的儿童纺织产品 。规定标准婴幼儿纺织产品应符合A类要求,直接接触皮肤的儿童纺织产品至少应符合B类要求,不直接接触皮肤的儿童纺织产品至少应符合C类要求..此外,儿童纺织产品应在说明书中标注本标准的编号和安全技术类别,婴幼儿纺织产品也应标注“婴儿用品” 。考虑到商家消化库存等原因,本标准规定商家在2016年6月1日前生产的婴幼儿纺织产品有两年过渡期,但2016年6月1日后生产的婴幼儿纺织产品必须严格执行 。现有产品符合GB 31701要求的,可以按照GB 31701的要求标注标签上的安全技术类别,防止产品在过渡期后重新调整 。不符合要求的,必须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按原要求标注 。过渡期过后,该产品将停止销售 。现在,两年的过渡期只剩下一半,童装市场的产品标识还在混乱中 。
位置
店里的童装标签有点乱 。
在一家名为欧凯缇的童装店,一款适合23个月宝宝的粉色连衣裙,执行标准为FZ/T81014—2008 。虽然安全类别标有GB 31701的字样,但并没有标明安全技术类别是A类还是C类,只是简单标注为“婴儿用品” 。标签不明确 。同一家店,某风信子蓝色连衣裙执行标准为FZ/T73026—2014,安全类别明确标注为GB 31701—2015 B;另一款适用于18个月婴儿的印花套装执行标准变更为FZ/T73025—2013,安全类别简单标注为“婴儿用品” 。采访人员随机查看的三款连衣裙,标注了三个执行标准 。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哪个标准更好 。很容易看到安全技术类商家的等级有时被标注,有时被忽略,这让妈妈们在给孩子买衣服时无所适从 。
之后,采访人员在一家卖童装的拉夏贝尔店里随机检查了5件衣服 。这些衣服上标注的安全技术类别都是“GB 31701 B”,没有一件标注为要求更高的“A” 。期间有一位妈妈来给孩子买衣服 。她告诉采访人员,她的挑选方法是摸手感,看款式,更喜欢纯棉面料,但怎么看标签“不太清楚” 。
网上销售婴幼儿服装和儿童服装缺乏标准 。一款婴儿肚兜的销售页面上没有质量安全标准标识,产品安全类别无从谈起 。商家用大图展示产品的可爱 。说到品质,他们只说“源于自然” 。在一家名为“贝贝衣”的店铺里,一款适合婴幼儿穿着的婴儿家居服累计销量高达4万件 。但在产品信息中,只标注了“安全等级:A级”,所以没有更详细的标识 。从一个买家的评论来看,这件衣服没有商家宣传的那么好 。衣服上有金属扣,而且不是无骨缝,影响穿着的舒适度 。有的买家只是关心颜色,是不是纯棉的,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
调查
童装消费安全意识普遍较低 。
一方面是企业标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婴儿服装安全性的整体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
今年5月,中国服装协会联合JD.COM童装、乐友宝贝发布了《中国婴儿服装消费安全白皮书》,提醒消费者、婴儿服装生产企业和销售机构注意安全问题 。白皮书显示,消费者在购买婴儿服装时最关注的三个因素是材质、款式和手感,93.4%的消费者更青睐纯棉 。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杨锦春通过更细致的分析发现,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有婴幼儿服装消费安全意识,比如偏爱纯棉、天然纤维等 。,并拒绝化纤材料 。但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消费者对婴幼儿服装消费安全的认知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对安全标准、技术含量等消费安全知识的知晓度较低 。比如,40.75%的消费者不知道婴幼儿童装存在安全隐患,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安全问题;37%的消费者不关注婴儿服装的安全技术类别,23%的家长不知道GB31701标准,只有27.89%的受访者知道婴儿服装产品应明确标注“婴儿用品”字样 。超过30%的消费者在购买婴儿服装时会选择深色和亮色的产品,而不是浅色和柔软的产品 。在对绳带这一重要安全隐患的认识上,消费者透露出的安全知识匮乏更是令人担忧 。只有7.8%的受访者正确认识头颈带和背带的安全风险,88%的受访者忽视背带的安全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