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30年:自贸区是如何建成的?( 二 )

浦东30年:自贸区是如何建成的?
1990年4月18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 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 酝酿多年的浦东开发开放正式拉开帷幕 。4月30日 , 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开发浦东的十项优惠政策和措施 。 同年 , 浦东四个功能开发区中的三个: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挂牌成立 。 1992年 , 第四个开发区 , 张江高科技园区也挂牌成立 。浦东“四朵金花”功能定位各异 , 后来成为了浦东崛起的支柱 ,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在各自领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 , 改变了亚洲乃至全球的贸易、金融、航运、科技和经济格局 。四大开发区也构成了后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 上海自贸区设立于2013年 , 追根溯源却在1990年开始的浦东开发开放 , 经历了若干场艰难的“破冰” 。贸易与投资破冰以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为例 。统计数据显示 , 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1.56万亿 , 位居全球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381.35亿美元 , 中国持续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经济体之一 。浦东30年:自贸区是如何建成的?
如上图所示 , 1992年之后 , 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贸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 最早的制度创新经验正是来源于浦东 , 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就在外高桥诞生 。1990年 , 浦东开发开放政策宣布后 , 让很多外资贸易企业跃跃欲试 。 1991年底 , 日本最大的综合性贸易公司之一——伊藤忠商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 向浦东投了一份项目建议书 , 申请在外高桥保税区 , 开设一家独资的贸易公司 。虽然外高桥保税区是浦东首批成立的三个功能开发区之一 , 但当时中国的法规条例对贸易公司的设立有很多限制 , 几乎所有的外贸公司都是国企 , 外资和民间资本还无法涉足 。另一方面 , 当时中国的贸易体制采取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 , 不同行业、不同商品归属不同部委管理 。 而像伊藤忠这样的跨国贸易公司通常都是综合经营 , 经营范围覆盖纺织品、矿产、机械、粮食等各种产品 。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贸易管理体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涉及到众多部门 。为了获得外商投资贸易公司的审批权 , 上海市与国家对外贸易经济部等部门 , 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沟通 。 1992年 , 外经贸部审核后 , 发出了标志性的“一号文件” 。1992年5月22日 , 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成立 , 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贸易公司 。 三个月以后 , 中央把贸易审批权下放给上海地方 。伊藤忠的项目批准之后 , 短短几个月内 , 就有几百家跨国公司进入到了外高桥 。 上海的制度创新经验随后进一步在全国推广 。 由此 ,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 并为此后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奠定了制度基础 。实现制度突破之后 , 浦东和上海的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 , 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 。浦东30年:自贸区是如何建成的?
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 , 上海和浦东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分别只有1.77亿和0.13亿美元 。 到1996年 , 上海当年实际吸收的外资金额达到47.18亿美元 , 浦东则达到14.25亿美元 。 分别相当于1990年的26.6倍和109.6倍 。后来尽管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以及近几年的贸易战 , 浦东仍然是全球投资的热土 。 2019年 , 浦东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到87.68亿美元 , 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人民币 。浦东首批三个开发区在融资体制上的突破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所借鉴 , 形成了不完全依赖财政投资的开发模式 。浦东开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 外高桥等三个开发区设立时 , 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没有启动资金 。 三个开发区设立伊始即计划采取公司化运作 , 但因为缺乏注册资金 , 连正式的营业执照都无法办理 。以外高桥为例 , 当时市里出让给外高桥开发公司是4平方公里土地 , 按照60元/平方米计算 , 需要2.4亿元资金 。 要折价入股也必须用钱购买形成价格后才能注册 。“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创举 , 让浦东打破了僵局 。1991年6月26日 , 上海市土地局、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以及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家开发公司 , 同时为支票背书 。 三张支票从开发区流转到土地部门 , 然后上交财政 , 财政再为开发区注资 。 这实际上是以土地为基础创造出信用 , 为后续三个开发公司成为开发和融资平台奠定了基础 。这种模式后来也为全国各地的开发区所借鉴 , 为中国成为全球经贸大国和外商投资热土奠定基础 。金融破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 是中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开发区 。 不仅帮助上海重回国际金融中心 , 同时也对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经济体系中 , 金融中心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聚集金融要素市场 , 成为金融交易、服务和信息的中心 。 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