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30年:自贸区是如何建成的?
2020年9月29日 , 上海自贸区挂牌七周年;1990年到2020年 , 浦东开发开放30年 。 一脉相承 , 成就举世瞩目 。但是 , 在30年前 , 即便是国际上最顶级的经济学家都曾对此持怀疑态度 。 原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有一段回忆:“在宣布浦东开发后 , 有些外国人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口号 , 比如货币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就预言 , 浦东开发可能是个‘波将金村’” 。“波将金村”是一个典故 。 十八世纪 , 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有个大臣叫波将金 , 他造了一个只有外墙的村庄来欺骗女皇 。 波将金村也成了一个国际大骗局的代名词 。数据会说话 , 浦东没有成为“波将金村” 。 根据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上海市统计局数据:1990年 , 浦东GDP为11.5亿美元(以年末汇率折算 , 下同) , 新加坡361.44亿美元 , 中国香港769.28亿美元 。 浦东只相当于新加坡的3.18% , 香港的1.5% 。2019年 , 浦东GDP为1828亿美元 , 新加坡3720.6亿美元 , 中国香港3660.3亿美元 。 浦东已经达到新加坡的49.1% , 香港的50% 。这意味着 , 按照过去十年的复合增速计算 , 大约再过十年左右 , 浦东新区的经济总量就有可能超过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从1990年到2019年 , 浦东经济总量从人民币60.24亿元增长到12734亿元 , 增加了210倍 。 在上海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从7.71% , 上升到33.37% 。 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和1/15的货物进出口总额 。截止2020年9月 , 浦东已经聚集了340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45家外资研发中心 , 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
得益于浦东开发开放 , 上海也超越香港和新加坡 , 成为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 。1990年 , 上海GDP折合149.3亿美元 , 只相当于香港的19.4% , 新加坡的41.3% 。 而到了2019年 , 上海GDP折合5477.2亿美元 , 相当于香港的1.49倍 , 新加坡的1.47倍 。
位列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 在过去几十年里 , 都被看成经济发展的奇迹 。 从数据比对来看 , 浦东的崛起则是奇迹中的奇迹 。“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是在浦东开发之初就提出的思路 。 浦东开发开放不仅改变了浦东和上海 ,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30年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格局 。 浦东90年代初设立的四个功能开发区 , 也成为了后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最早的雏形 。但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是必然的 , 从拉美到亚洲、非洲 , 经济转型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 否则 ,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就不会被称为经济奇迹 。浦东为何没有成为“波将金村”?太平洋此岸的奇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穷则思变:上海曾经的五个倒数第一弗里德曼的预言已被时间证伪 。 但当时的上海确实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上世纪八十年 , 得益于改革开放 , 深圳等经济特区已经进入飞速发展期 。 而作为中国现代经济的策源地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商业重镇 , 上海则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困窘 。1980年 , 上海的《解放日报》曾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 , 列举了当时上海的种种困难 , 探讨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时 , 上海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万人 , 城市人口密度之大 , 为全国之“最”;“每人拥有道路仅1.57平方米 , 绿化面积仅0.47平方米(像一张《解放日报》那么大) , 建筑之密 , 厂房之挤 , 道路之狭 , 绿化之少 , 均为我国大城市之“最”;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为4.3平方米(包括棚户、简屋、阁楼在内) , 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 , 占全市户数50%左右 , 缺房户比重之大 , 为全国大城市之“最” 。 当时 , 由于三废污染严重 , 上海市区癌症发病率之高为全国城市之“最” 。上海没有成为首批经济特区 , 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 。 当时 ,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顶梁柱 , 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 承担起为改革开放当“后卫”的重任 , 不容有闪失 。 当时 , “上海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一 , 上缴国家税利占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一 , 上缴之多 , 居全国第一位” 。负重前行的上海 , 在80年代发展速度明显落后 。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0年到1990年 , 广东GDP增长了5.24倍 , 上海只增加了1.5倍 。 深圳特区同期的增长 , 则达到了惊人的62.5倍 。当时 , 上海内部区域发展失衡也相当严重 。 浦东更是一个“大农村” , 绝大部分地方还是一片农田 。 1990年 , 浦东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深圳的35% 。即便浦西已经拥挤不堪 , 当时上海市民流行的一句话仍然是“宁要浦西一张床 , 不要浦东一间房” 。穷则思变 。 上海亟待纾解城市压力 , 寻找新动能 , 拓展发展空间 。 最初 , 在选择城市拓展方向上 , 浦东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 史料显示 , 当时的开发方向总共有四种备选方案:北上、南下、西移、东进(即开发浦东) 。 经过多番论证之后 , 东进方案得到统一认可 。1986年 , 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 , 正式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构想 。 当时主要的出发点是纾解上海城市压力 , 距离最终的实施方案仍然有相当的距离 , 但已经为后来浦东开发开放奠定了工作基础 。
推荐阅读
- 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超9成商品或零关税
- 巨型自贸区|签了!一个巨型自贸区,大机会来了
- 国际锐评|【国际锐评】浦东做强创新引擎的发力点何在?
- 制度型|金观平: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新优势
- 总书记|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 习近平|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金句
- “失去的30年”:日本少子化之困
- 习近平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时政微纪录丨浦东——新征程新使命
- 30年,浦东做对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