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童末:有意义的写作是在对生命之敌的不断辨认中完成的( 三 )


不是说非得文如其人 , 但作品确实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思索 。 也就是说 , 其实你在通过小说发表对现实、人生、生命看法的同时展示了自己 。 您怎么看待小说创作与作家经验二者间的关联?
童末:
艺术的内在逻辑不同于经验世界;这种逻辑蔑视对经验表象的模仿 。 如果没有对自然的、未经反思的原初经验的批判和变形 , 作者就没必要去写小说 。
采访人员:
有一种对“80后”、“90后”写作的评价是 , 这一代写作者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 文学养料也很富足 , 他们的生活里也没有多少波澜 , 熟悉种种小说理论与技法 。 不管其偏颇与否 , 你如何看待诸如这样一些对于青年作家的认知?在你看来 , 青年作家如何在丰厚的经典中走出自我的道路?
童末:
这种批评本身就很幼稚和逻辑混乱 , 所有这些环境因素和写作者的能力没有因果关系 。 难道文学视野的宽阔会阻碍写作吗?摆脱不了“读太多作品和理论 , 写不出自己的东西”这种庸见才是一种阻碍 。 另外 , “XX后”这种文学断代除了巩固文学圈内的等级观和话语权 , 对文学本身有何贡献呢?
文学报|童末:有意义的写作是在对生命之敌的不断辨认中完成的
本文插图

采访人员:
那你是否有自己的理想读者呢?
童末:
写作者最好不要预判自己写的东西会流向哪里 。 多丽丝·莱辛谈到过一个场景:在南非的一个穷人区 , 在等待买饮用水的队伍中 , 一位年轻的黑人妇女正出神地阅读从一本书上撕下来的一摞纸 , 那本书是《安娜·卡列尼娜》 。
【文学报|童末:有意义的写作是在对生命之敌的不断辨认中完成的】配图:摄图网、出版书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