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十问蚂蚁:传统金融的颠覆者还是披着马甲的食利者?( 二 )


事实上 , 蚂蚁集团所提供的“支付宝—余额宝—银行存款—花呗借呗模式”在替代了传统银行的“银行存款—贷款模式”之后 , 用户所需支付的利息从银行贷款的5%—6%上升至了15% , 利息在无形中增加了近3倍 。
从某种程度上 , 蚂蚁集团的业务模式 , 将普“惠”转变成了普“贵” 。
五、蚂蚁是中国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吗?
从数量上看 , 蚂蚁提供的贷款超过2万亿 , 而且是过去传统金融无法覆盖到的群体 。 一直追求普惠金融的蚂蚁 , 正在成为中国普惠金融中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 。 数据显示 , 蚂蚁小贷“花呗”客户超过1亿 , 其中50%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 。


AI财经社|十问蚂蚁:传统金融的颠覆者还是披着马甲的食利者?
本文插图

图/视觉中国
但在普惠金融方面 , 传统的金融机构依旧承担着主导地位 。
公开资料显示 ,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高达40.7万亿元和13.7万亿元 , 相比之下 , 同期的蚂蚁集团发放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尚且不足5000亿元 。
因此 , 仅从数量上来看 , 蚂蚁集团如果自称是我国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恐怕还难以服众 。
六、蚂蚁所代表的大型科技公司不需要金融监管吗?
监管与创新是一对类似猫鼠游戏的对立关系 , 如果监管太严 , 创新就会失去活力;而如果监管过松或者无监管 , 必然会出现重大金融风险 , 这样的教训我们已经经历过多次 , 最近的P2P全行业留下的一地鸡毛 , 业界都记忆犹新 。
蚂蚁的成功受益于监管环境 , 这一点毋庸置疑 。 前期金融科技的发展几乎处于没有监管的“状态” , 这无疑给金融科技企业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 这也是蚂蚁集团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 。
众所周知 , 银行之所以需要金融监管 , 是由于银行吸收了公众存款 , 也就是加了杠杆 , 出于保护公众利益的诉求 , 必须通过监管而防范风险 。
根据蚂蚁集团招股说明书显示 , 公司信贷资金中只有2%是自有资金 , 而剩余98%的信贷资金均来自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或者ABS , 换而言之 , 蚂蚁的信贷资金也是加了杠杆的 。
而且 , 以蚂蚁集团为例 , 在拿到金融业务牌照之后 , 便可以与银行一样从事类似的存贷业务 。 涉足类似银行的存贷业务 , 则理应在准备金、资本金、杠杆率、流动性等方面与监管保持一致 , 而不能厚此薄彼 , 造成监管套利 。
七、蚂蚁所倡导的消费价值观合理吗?
消费贷从国家层面来说是扩大了内需 , 从个人层面来说解决了一时之需 , 增加了个人的消费能力 , 蚂蚁集团推动的消费贷 , 提供了更多场景和更大的便利 。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
在今年外滩金融峰会上 ,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忧心忡忡地表示 , 一些年轻人正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 。 而诱导年轻人过度消费的 , 正是蚂蚁等金融科技公司变相推崇的价值观 。
AI财经社|十问蚂蚁:传统金融的颠覆者还是披着马甲的食利者?
本文插图

图/视觉中国
近年来部分大型科技公司以普惠金融为名 , 在未对客户进行充分评估的情况下 , 向部分实际收入低、还款能力弱却又喜好超前消费的群体提供了贷款 。 而诸如大学生等这部分通过借贷实现超前消费的群体 , 却并无实际的还款能力 , “坏账”就此形成 。
八、蚂蚁的扩张 , 真的是打破大型银行的垄断 , 让金融市场更加平等?
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特点是大银行强势 , 小银行弱势 , 致使小微企业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相对偏少 。 但蚂蚁的崛起 , 打破了市场竞争格局 , 让更多的小微企业有了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 , 也让市场提供贷款的主体在技术面前显得更加平等 。
但凭借技术优势掌握大数据的大型科技公司 ,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 , 很容易形成市场主导地位 , 加剧了市场垄断的形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