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十问蚂蚁:传统金融的颠覆者还是披着马甲的食利者?


撰文 | 冯圆圆
编辑 | 孙明
从各路机构争抢财富盛宴 , 到外滩金融峰会马云炮轰传统金融 , 随后蚂蚁实控人被监管部门约谈 , 最终蚂蚁上市暂缓 , 短短几日 , 全球资本市场最大的IPO上演了戏剧性一幕 。
蚂蚁到底是什么?是头顶创新光环、咄咄逼人的颠覆者?还是换汤不换药、披着科技马甲的金融食利者?
在蚂蚁上市踩下“刹车”之际 , 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家在中国独特市场环境下迅速成长、国际市场亦无对标的独角兽 。
一、蚂蚁真的是对传统金融的颠覆?
“如果银行不改变 , 我们就改变银行!”蚂蚁这类金融科技公司 , 一出生就以颠覆者的形象出现 , 那么这真的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颠覆吗?
应当承认 , 蚂蚁的出现 , 确实让过去许多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客户从此用上了存款、贷款、支付、理财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 , 这些领域是传统金融所无法覆盖的空白地带 , 从这一点来看 , 蚂蚁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 确实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理念的重大革新 。
但实际上 ,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以及资源配置 , 主打“科技”的大型科技企业和传统的银行业务别无二致 , 其本质依然是金融服务 。
而且 , 科技公司并没有改变其传统的基于信息处理的金融中介模式 , 只是在科技及大数据的加持之下 , 将原本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多渠道接触中积累的“软信息” , 通过科技及大数据的方式以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引入金融活动 。 技术的进步使得原先属于企业的“软信息”转化成了“硬信息” , 将定性信息定量化 , 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基于信息处理的金融中介模式 。

AI财经社|十问蚂蚁:传统金融的颠覆者还是披着马甲的食利者?
本文插图

图/视觉中国
显然 , 如果一种科技创新能够帮助金融体系提高效率或者解决成本 , 那么这一创新科技便会逐渐融入现有的金融体系当中 , 而不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颠覆 。
二、蚂蚁真的是不靠“利差”生存?
蚂蚁一直在回避“金融”的标签 , 而强调自己是科技公司 , 这固然有估值和监管的考虑 , 但蚂蚁真的是不吃“利差”的科技公司?
从目前的几家金融科技公司来看 , 其最赚钱的业务依旧是消费信贷 , 而其本质也依旧是变相“吃利差”模式 , 这一点蚂蚁集团也不例外 。
公开资料显示 , 蚂蚁集团基本的业务模式仍然是支付(支付宝)、吸收存款(网商银行、支付宝)、发放贷款(网商银行、花呗借呗)、货币市场基金(天弘基金的余额宝)、代销金融产品等业务 。 从业务模式上 , 蚂蚁收取的“服务费” , 与传统银行的业务并无本质区别 。
三、蚂蚁真的没有“当铺”思维?
日前 , 马云曾公开批评银行的“当铺”思维 , 企业只有提供抵押和担保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 。
应当说 , 蚂蚁确实让过去许多没有资产可供抵押的小微商户获得了贷款 , 给公众以无抵押贷款的表象 , 但实际上 , 如果没有担保和抵押 , 纯粹依靠所谓的大数据 , 蚂蚁也不会成为今天的蚂蚁 。
公开资料显示 , 电商平台对商户发放贷款 , 并不完全依靠大数据风控 , 放贷担保品至少有三种:一是现金担保;二是应收账款担保;三是价格不菲的“摊位费”担保 , 而这与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所需的动产或不动产担保并无二致 。
四、蚂蚁真的是普惠金融吗?
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 , 为推动中国普惠金融的深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这一点蚂蚁功不可没 。
但是 , 要想从蚂蚁这里获得廉价的金融服务 , 却基本不现实 。 以花呗为例 , 花呗的业务模式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趋同 , 但其分期的手续费却明显高于银行 。 据央行所属《金融时报》报道的数据 , 花呗的年化利率一度曾接近24% , 后期虽有下降 , 但也在15%左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