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蚂蚁的出路与监管的边界:蚂蚁为什么要拆?是不是必须增资?


蚂蚁上市暂停 , 一只巨大无比的黑天鹅让大大小小的资本玩家在即将见证历史的一刻突然踩空 。
我们该分析一下蚂蚁的出路与监管的边界了 。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N个富豪身价的问题 , 也不是支持监管还是反对银行的问题 , 而是涉及中国小微金融未来的走势和巨量的借款人 。 我再一次尝试作一些浅薄的分析和大胆的预测 。
蚂蚁上市|蚂蚁的出路与监管的边界:蚂蚁为什么要拆?是不是必须增资?
本文插图

蚂蚁将向哪里去?
一、蚂蚁集团还会不会很快上市?
这个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 , 其实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 我眼前突然闪过的是一个大大的“拆”字 。
1、蚂蚁为什么要拆?
这个问题的本源来自对蚂蚁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的争议 。 之前蚂蚁将科技与金融两类收入全部纳入一起打包 , 并希望以科技公司的身份、金融利润的加持来获得超过金融行业10倍的估值 。 100亿元的信贷利润连同科技版块100亿元的利润一起 , 撑起了2万亿元的估值 , 简单计算 , 如果将信贷分拆 , 则只剩下1万亿元的科技公司和一个净资产400亿元不到的信贷机构 , 而今这个技巧显然被11月2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网贷新规)打破 。 意见稿直接将蚂蚁信贷无限杠杆的上行空间封死 , 重资本投入和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将使蚂蚁信贷的利润失去了想象空间 , 进而拉低科技版块的资本回报率 。 更严重的是此番将会给资本市场一个明确的指向 , 即蚂蚁是一个偏向金融的商业主体 , 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科技公司 。
如果按网贷新规调整 , 仅仅为了保证当下贷款余额的合规 , 蚂蚁就需要新增1000亿元左右的资本金 , 另外后续信贷业务的增长还得同时增加资本金 , 这已经是完全是一家金融机构的打法了 。 2020年上半年 , 微贷科技平台为蚂蚁集团创造285.86亿元营收、101.56亿元的利润 , 其科技与金融近乎一半对一半的利润 。 如果整体估值向金融机构靠 , 则科技版块的估值将受到严重拖累 , 还不如将两者分开独立上市合算 。 当下如果资本市场含混地给个折中的估值 , 仍坚持合并上市 , 对蚂蚁来说 , 不确定的身份将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 是一种尴尬的选择 。
2、 监管的压力会迫使蚂蚁主动地进行拆分 。
蚂蚁面临两种选择 , 一是蚂蚁集团整体被纳入监管范围 , 以金控集团的身份接受审慎、全方位监管;二是将数字科技版块独立出来 , 让这一部分不接受严格监管 。 对蚂蚁来说 , 显然选择后者更加明智 。 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4号《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已经于2020年11月1日开始施行 , 金融控股公司将面临央行与银保监会的双重监管 。 虽然具体细则尚未发布 , 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明确:金融控股公司、所控股金融机构以及集团整体的资本应当与资产规模和风险水平相适应 , 资本充足水平应当以并表管理为基础计算 。 可见监管约束也主要是杠杆率控制 , 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等等 。 同时 , 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业务的小贷公司必须满足资本金50亿元且受银保监会审批与监管的规定 , 也将使蚂蚁集团在审慎延伸监管的习惯下被整体纳入监管 。 对于一家需要连续创新的科技公司来说 , 这种监管环境显然压力极大 。
2020年9月23日 ,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分级指南》(JR/T 0197—2020)金融行业标准 。 标准给出了金融数据安全分级的目标、原则和范围 , 明确了数据安全定级的要素、规则和定级过程 , 并给出了金融业机构典型数据定级规则供实践参考 , 适用于金融业机构开展数据安全分级工作 , 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参考开展数据安全检查与评估工作 。
如果蚂蚁集团被视为金控集团的主体 , 则全体系的数据管理将会被要求纳入金融行业标准执行且需要接受第三方机构的检查与评估 , 这一点对极其强调其大数据价值的蚂蚁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