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茜觅茜炒汉菜中的民族精神

海派文化 , 浓缩了民族精神的精髓 , 从最近热传的“觅茜觅茜炒汉菜”中可见一斑 。 最近在地铁上 , 一个“上海本地人”和“乡下人”吵架 , 这个上海本地妇女居然背出一首儿歌:“乡下宁 , 到上海 , 上海咸话讲不来 , 觅茜觅茜炒汉菜” 。 围观者无不抿嘴窃笑 。 别笑 , 这就是你 。先来弄懂这首儿歌的含义 。 上海咸话是吴语的一个分支 。 吴语中 , “说话”被称作“谈投” , 因为吴语中“谈”和“淡”发音相同 , 且字形相近 , 由“淡”扯出一个新词:咸话 。 咸话是和“淡(谈)”相对的 , 不是现在多写成的“闲话” 。 “扯淡”扯淡 , 就是这么扯出来的 。上海咸话中 , “苋菜” , 被称作“觅茜” 。 苋菜是中国本土蔬菜品种 , 是从野生的刺苋培育而来的 。 “苋”这个字 , 现在普通话读“现” , 但早的时候 , 上海本地人对这个字不熟 , 因为它看着既像“觅”又像“茜(多音字 , 正宗的读法是欠)” , 所以把苋菜生生弄成了“觅茜” 。 同样还有“茄子” , 这个词对早期上海人的智慧发育也有难度 。 因为“茄”字既像“落”又像“苏” , 所以上海人把“茄子”叫成“落苏” 。 苋菜叫成觅茜 , 茄子叫成落苏之后 , 虽然写“苋”和“茄”字还有一定难度 , 但上海人只要脑筋转一转 , 还是可以犹犹豫豫把这两字写出来的 。那么“汉菜”又是什么东西呢?苋 , 另一个读音是“汉” 。 《康熙字典》:“苋 , 又户版切 。 ”很多地方 , 现在苋菜还被叫成“汉菜” 。 叫“苋菜”为“汉菜”的外地人到了上海 , 总要弄点吃吃吧 , 进了小摊 , 点了一盘炒苋菜 , 说:“炒一盘汉菜 。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炒苋菜 , 在上海应该叫炒觅茜 , 没有炒汉菜 。那么你说“炒汉菜” , 上海人给您上的是什么菜?炒咸菜!因为在沪语中 , “咸菜” , 被称作“寒菜” , 是和“汉菜”基本同音的 。 “觅茜觅茜炒汉菜” , 一个炒菜事故 , 会心一笑 , 就是这么来的 。上海本地人常常称呼外地人为“乡下宁” , 表面上表现出一种大城市人根深蒂固的优越感 , 其实是心理自卑的表现 。 早前 , 上海人饿的发昏 , 不得不到乡下穷亲戚那里想想办法 , 于是带了几颗奶糖来到乡下 。 乡下人很客气 , 回馈了一大堆花生鸡蛋和咸菜干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 还在犹豫上海人怎么带回去时 , 上海人把带来的一个小包 , 拉开拉链 , 霎时长了一大截 , 再拉开第二道拉链 , 基本就有半人高了 , 一包就装了半卡车 , 够他们在沪上显摆半年了 。但为了“自尊” , 他们非但嘴上不敢感恩 , 心里还暗骂一句:“穷亲戚 , 就是笨 。 ”后来改革开放 , 大批乡下人涌进城里 , 赚到钱了生活富裕 , 好吃懒做生活没有多大改变的上海本地人 , 很苦恼 , 苦思对于乡下穷亲戚的心理优势 , 最后发现只有地域优势 , 恨恨骂道:“乡下宁 。 ”那是不是上海人很难相处?当然不是 。 其实上海本地人还是很好相处的 , 但相处要有一个基本准则:承认上海本地人优越原则 , 而且这个原则必须公开声明 。 你只要声明这一条 , 把自己称作“乡下宁” , 上海本地人就会把你称作“上海人民的老朋友” , 倾囊相助 , 还会主动说:“你要的太少 , 会辜负上海人民的热情 。 ”上海人的这一原则 , 如今逐渐成为国人的国际准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