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分座”背后的华歆

管宁和华歆年轻的时候 , 非常要好 。 他俩每天共同劳动 , 一起学习 。 一天 , 他俩一块儿在菜地锄地 。 管宁看见地里有块金子 , 但好像和看到的是瓦砾一样 , 挥锄如故(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 华歆见了 , 拾起来扔到了一边去(华捉而掷去之) 。 又一天 , 两人一起学习 , 有人坐着高大的轿子热热闹闹地从门前经过 , 管宁好像没有看到一样 , 还是继续读书 。 华歆则放下书本 , 出去观看 。 等华歆看完回来时 , 管宁把席子从中割成两半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人们常用管宁和华歆割席分座的故事教育孩子怎样好好学习 , 人们褒管宁而贬华歆 , 说华歆学习不专心 。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全是管宁的错 。 先从锄地来说 , 管宁锄地仅仅是锄地 , 见到瓦砾也不知道把它拣出去 , 连小孩子都知道满是瓦砾的地是不能种菜的 , 他不向华歆学习也就罢了 , 怎么还对华歆的做法不满呢?至于华歆出门看热闹一事 , 也明显是管宁的错 。 华歆出门看热闹是因为华歆有好奇心 , 管宁却连一点好奇心都没有 , 这在学习上也是极大的弱点;连华歆的一点好奇心都不能容忍 , 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更是致命的缺点 。 真实的情况也许是这样的 , 华歆早就把金块抛弃了 , 管宁却始终把它藏在心底 , 喧嚣的锣鼓声早就过去了 , 管宁的耳边还在隆隆地回响着 。后人虽然厚管宁而薄华歆 , 但与管宁和华歆同时代的人却不这么看 。 当时他们还有一个好朋友叫邴原 , 人们把他三人比作一条龙 , 说华歆是龙头 , 邴原是龙腹 , 管宁是龙尾 。 可见当时的人对华歆的评价有多高 。人们也对管宁拒绝徵召给以高度地评价 , 不幸的是这些人都是没能真正理解管宁的人 。 当官并非就是人生污点 , 官场虽然污浊 , 但也是可以洁身自好 。 试想一下 , 管宁对好朋友华歆 “捉(金)而掷去之”和“废书出观(华轩)”的行为都不能容忍 , 如果应徵召为官 , 会成什么情形?还不是看谁都有问题 , 而大加惩处下属、弹劾同僚 。 管宁应该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 , 所以才屡屡拒绝徵召的 。 如果管宁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 , 而是只为在乱世中求得一丝清静而拒徵召的 , 又有违儒家的教义了 。 《论语》中 , 子路对荷蓧丈人的家人说 “不仕无义 。 长幼之节 ,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 而乱大伦 。 ”儒家对管宁的这种行径是持批判态度的 , 甚至把它提高到了“无义”、“乱大伦”的高度 。 对这一点 , 饱读诗书的管宁是不会不知道的 。反观华歆 , 是因“举孝廉”而步入官场的 , 所以 , 他的品德可见一斑 。 正因为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 才没有像管宁那样读书死 。 华歆不念旧恶 , 多次举荐管宁 , 甚至甘愿把自己的位置让给管宁 , 又是何等的胸襟 。 在一次次在危难关头更是显示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为人之道 。 有一次 , 华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难 , 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 , 华歆立刻表示为难 。 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 , 怎么不行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 , 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 。 华歆说:“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 , 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 。 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 , 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 。 还有一次 , 华歆与郑泰等同僚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县) , 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 。 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 , 只有华歆说:“不可以 , 现在我们处在危险之中 , 不能无故接受一个不知品行的外人 , ”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绝老人 , 于是就带他同行 , 走到半路上 , 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 , 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 , 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 , 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 。 ”于是 , 大家共同救出老人 。 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华歆的智慧和仁义才是真正的智慧和仁义 。 而不是像王朗、郑泰那样的没有远见的智慧和廉价的仁义 。华歆清廉也是令人敬服的 , 自己的俸禄及皇帝赏赐都接济了他人 , 家中很少余粮 。 朝廷经常把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 , 只有华歆不收留 , 而是将她们择人而嫁 。 曹丕为此叹息不已 , 并下诏书说:“华歆是国之俊老 , 处理事物都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 。 现在的大官们饮食都很丰盛 , 只有他是最简单的 。 ”有时见华歆衣着简朴 , 曹丕还常常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 , 并为他的家人做衣服穿 。华歆为官不是想以权谋私 , 而是为了实现读书人兼济天下的理想 。 当年董卓专权 , 华歆称病弃官而去 , 可见华歆正直品行 。 袁术慕名任用华歆 , 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 , 但袁术没有采纳 。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 华歆就决定离开袁术另想办法 , 恰好汉献帝派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函谷关以东) , 马日磾遂召华歆做部属 。 华歆到徐州之后 , 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 。 在任上 , 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 , 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死了 , 整个扬州民众共推华歆为刺史 。 华歆因为没有皇命 , 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适做法加以拒绝 。 孙策占领江东后 , 华歆知道他善于用兵 , 于是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 。 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 , 故此待以上宾之礼 。 孙策死后 , 曹操想收华歆为己用 , 在官渡上书皇帝调华歆到许昌做官 。 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 , 华歆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 , 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 , 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 。 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 , 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 , 这不是好办法 。 ”孙权听才放他进京为官 。 公元220年 , 曹丕代汉称帝 , 身为相国的华歆主持受禅仪式时 , 脸色不好 , 被曹丕嫉恨而未能进爵 。 后来 , 曹丕问陈群道:“我应天受禅 , 大家都很高兴 , 惟独华歆和你显得不高兴 , 这是为什么呢?”陈群道:“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 , 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 , 但在义理上 , 臣等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 。 ”曹丕这才明白华歆是个什么样的人 , 于是重用华歆为司徒 。曹丕建魏后 , 三府共同向曹丕提出建议:“推举孝廉 , 因以品德为标准 , 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 。 ”而华歆说“自丧乱以来 , 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 , 道德也随之沦丧 ,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 , 推崇仁道 。 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 , 决定着国家的盛衰 。 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 , 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 。 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的人 , 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 。 ”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 , 读书的种子被保留住了 。曹植和曹丕虽然势不两立 , 但对华歆的评价却是惊人地一致 。 曹植说:“清素寡欲 , 聪敏特达 。 存志太虚 , 安心玄妙 。 处平则以和养德 , 遭变则以断蹈义 。 华太尉歆也 。 ”曹丕说: “此三公者 , 乃一代之伟人也 , 后世殆难继矣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