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葱|辣椒进入中国前,川菜是如何变辣的?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辣椒进入中国前 , 川菜是如何变辣的?
当今的四川人的口味
其实与李白苏轼相去甚远
如果没有明清时期传入的辣椒
川菜还能称为川菜吗?
川菜号称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源流
但很难说现在我们吃到的川菜
与那时的川菜有多大渊源
一个铁证就是
最多在四百多年前
川菜中还没辣椒——没有辣椒
怎么能称为"川菜"呢?
刘小葱|辣椒进入中国前,川菜是如何变辣的?
本文插图

古代川菜的断裂
老川菜和新川菜的断裂点在17世纪 。
明王朝在17世纪度过了内忧外患的最后四十多年 。 在明末农民战争中 , 四川是战争持续到最后的一个省 , 也是经济民生被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省 。
张献忠部在四川建立了地方政权 , 在发现自己不再可能统治中国以后 , 他在四川实行了焦土政策 。 张献忠以及其他军队骇人听闻的烧杀破坏让成都平原几乎变成荒野 。 杀戳 , 灭绝了人口 , 也切断了文化乃至习性的传承 。 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菜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遭到灭顶之灾 。
川菜据称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 自秦朝至三国时期 , 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使川菜得到较大发展 。
四川人自古以来便有"尚滋味"的传统 , 加之川中物产丰富 , 鸟兽禽鱼为川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 而大量使用的蜀姜、川花椒等调料 , 早在汉代就作为川人"好辛香"的特征驰名海内 。
早在一千多年前 , 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 , 肴隔四陈 , 觞以清酊 , 鲜以紫鳞"的描述 。
唐宋时期 , 川菜更为脍炙人口 。 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 , 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 。
但在灭绝性的屠杀之后 , 谁还有可能传承那些精细复杂的菜谱呢 。 成都平原的屠杀之后 , 只在张献忠大军较少进入的川南宜宾、自贡等地 , 部分地保留了古代川人喜食糯米的习气 。
川菜为何独麻
川人自古"好辛香" , 喜欢辛辣味的食物 , 但古来"好辛香"的并不仅仅是川人 。
花椒、姜和茱萸 , 是中国最传统的三大辛味调料 , 其中花椒是最常用的辛香调料 。 根据近年来对古代食谱的研究发现 , 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中 , 1/5左右的食品都要使用花椒 。
花椒树
花椒曾经在中国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黄河流域中下游都有大量种植 , 在花椒食用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 , 菜谱中使用花椒的食物比例占到37% 。
花椒曾在辛味调料中占据毫无疑问的统治地位 , 其食用范围基本上遍布全国 , 在中国饮食中的重要性即使是今天的辣椒也无法与之相比 。
但从明末以来 , 辛味调料在饮食中的出现频率开始持续走低 , 很多菜不再以花椒作为原料 , 这固然部分由于这一时期开始普及的胡椒的冲击 , 但很多传统的食品辛辣地区口味也开始变得清淡 。
尽管个人的口味喜好常常变动不居 , 但总体看来 ,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人们却不会无缘无故地创造或者离弃一种饮食传统 。 花椒的衰落其实与中国人明清以来肉食结构的改变有重大关联 。
辛味调料的两大功能 , 一是压住食物中的腥膻 , 二是祛"寒湿" 。 在清代以前 , 由于人口基数较小 , 大量以森林和草地为主要植被的山地没有得到开垦 , 为散养型的畜牧业提供着广阔的生存空间 , 牛羊肉在中国人的肉食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 , 牛羊肉的腥膻味是各地广泛使用辛味调料的一个重要原因 。
然而 , 明朝引入的土豆、玉米、番薯等高产旱地作物 , 引发了持续的人口增长和山地开发 , 大量草坡和林地成为耕地 , 牛羊牧业因此萎缩 , 家庭养猪和家禽肉类在饮食中比重大大增加 , 猪肉成为主要的肉食 , 而它显然不那么需要辛味调料来压住腥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