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国医大师禤国维:每周出诊6天 不离开患者方可“守正”

岭南中医药如何守正创新?南方都市报在广东省中医药局的指导下 , 推出广东(岭南)中医药守正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 南都邀请中医药名家大师阐释他们眼中的中医药“守正创新”之道 , 以助力新时代广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 , 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跨越 。 第一期专访了当代中医皮肤病学大家 , 被称为“皮肤圣手”的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 。

禤国维 , 广东三水人 , 第二届“国医大师” 。 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 , 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 ,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等 。 曾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 南粤楷模、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全国优秀教师、当代大医精神代表等荣誉 。 是当代中医皮肤病学大家 , 被称为“皮肤圣手” 。
当83岁的禤国维步入以他命名的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接受南都专访时 , 精神矍铄鹤发童颜 , 气质超然 。 一如老人身后的“一脉传神”四个大字 , 也如老人擅长治疗脱发时使用的松针 。 禤老迄今坚持每周出六天的门诊 , 外地患者来了找他加号 , 他会尽量满足 , “离开了病患 , 也就离开了中医的根 , 何来守正?创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 ”
禤老是岭南皮肤病流派的旗帜人物 , 也是目前全国90位国医大师中唯一的一位皮肤科国医大师 。 数十年来 , 禤老的临床经验积累 , 也汇聚成了一瓶瓶、一盒盒、一支支的内服和外用制剂 , 在各类难治性皮肤病方面发挥着神奇的疗效 。
“守正 , 我们必须了解中医思维、基础理论和中医经典;创新 , 中药剂型要改变 , 要在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前提下 , 让患者能更便捷地获得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 要跟上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
行医57年 , 在禤老心中 , 看好病才是根本 , 这是老人眼中的正 。
生长于中医街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中医大学生
和很多中医大家父子相承、家学渊源不同 , 禤国维走上中医发展道路 , 源自于自幼接受了外部中医氛围的熏陶 。
禤老少时居住的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路 , 是彼时广州最为著名的中医街 , 名医汇集 。 “当时看到很多病患 , 通过中医传统治疗后好转、康复 , 我就觉得这个领域很神奇 。 ”再加上许多同学家里就开诊所 , 玩伴们常常经过的场所就包括了当时“前店后厂”似的医馆、药局 , 耳濡目染之下 , 禤老开始对中医 , 以及中医蕴含的浓厚的中国文化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
中学入读的广雅中学 , 是一间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得很好的百年学校 。 “在当时的氛围中 , 我觉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 , 很有必要去钻研、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 。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 我国开始恢复中医高等教育 ,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建起了第一批四所中医学院 。 1957年高考成绩优异的禤老报考了广州中医药大学 , 那一年学校仅招收60人 , 禤老被录取了 , 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医培训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中医师 。
彼时的中医教育是需要6年时间的 , 接受了6年系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学习 , 禤老的第一份工作是被分配到了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一干就是13个寒暑 。
彼时的行医条件固然简陋 , 但中医在民间的基础一直比较好 , 中医本身就有简验便廉的优点 。 “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对用中药保健比较注重 , 也有沉淀积累 , 祛湿会用木棉花煲汤 , 驱热会煲西洋菜汤 , 通便就用红薯 。 在人与自然之间 , 寻求着最为完美的平衡 。 然后因地制宜地去对抗寒、热、虚、实、湿等 。 这是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的经验 。 ”
当时的中医生都会背中医“汤头歌诀” , 这些源自古典经方的歌诀 , 切切实实地为患者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 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 。 他还用自己的方法编一些方剂的歌诀 , “譬如三仁汤 , 三仁朴通滑竹来……当时没有电脑 , 没有数据库帮忙储存这些经典方 , 靠的就大脑去记忆 , 然后结合临床实践去验证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