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死于1194年( 三 )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死于1194年
▲幸运存世的宋孝宗写给虞允文的手诏 。但宋金两国在隆兴和议后 , 都已无力再打破均势 , 南北一直对峙 , 这种长期没有战事的生活 , 也并不能泯灭宋孝宗的雄心壮志 。为此 , 宋孝宗在隆兴和议后仍然举行了三次大阅兵 , 并且亲自练习骑马射箭以保持体力 , 这在宋朝的皇帝中非常罕见 , 为了锻炼身体 , 宋孝宗暗中命人铸造了一根黑漆精铁拐杖手持锻炼 , 有一天 , 他到后花园忘了携带拐杖 , 就命小宦官回去寝殿取来 , 没想到过了很久 , 两位小宦官才抬着拐杖吭哧吭哧赶来 , 众人由此才知道 , 这根拐杖竟然如此之重 , 两人扛着都还嫌重 , 而宋孝宗竟然举重若轻 。或许在宋孝宗看来 , 即使北伐已败 , 他心中仍然不忘光复 , 一直在锻炼身体 , 渴望像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一样 , 亲自带兵出师北伐 。4但北方无隙可乘 。对于宋孝宗的励志北伐 , 北方金国的金世宗也始终保持着警惕 , 金世宗经常告诫臣子们说:“我估计宋人的所谓和议 , 是不可靠的 , 他们一直在整军备战 。 ”面对堪称对手的金世宗 , 宋孝宗则在一年年的等待中熬败了头发 , 对此 , 后世人经常感慨地说 , 宋高宗朝是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 , 宋孝宗朝是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 面对宋高宗残酷冤杀岳飞、葬送南宋初期北伐大好局势的局面 , 宋孝宗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岳飞了 。淳熙四年(1177年) , 有一次宋孝宗就对大臣们说:“大家都不愿意北伐 。 我真不明白 , 如果你家有一百亩田地被人强占了五十亩 , 难道你还会规规矩矩地写信请求他归还吗?大家遇到私人利益都是明白人 , 一旦碰到要为国事拼搏 , 就都不说话了 。 ”朝臣们默不作声 , 他们有的或许赞成北伐但却能力不足 , 有的则担心主张北伐最终落得像岳飞一样无辜惨死 , 而更多的臣子 , 则已经习惯了临安城和南方的安逸生活 , 对于是否北伐、如何北伐 , 朝臣们已经普遍意兴阑珊了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死于1194年
▲宋孝宗的书法 。而宋孝宗也并非单纯之辈 , 对于宋高宗时期出现秦桧专权 , 甚至一度君弱臣强 , 以致宋高宗要在靴筒中暗藏匕首防身的教训 , 宋孝宗一直引以为戒 。为此 , 宋孝宗在执政的27年间 , 先后更换了17位宰相和34位副宰相(参知政事) , 这种频繁更换宰相的目的 , 就是在于防止权臣专权 , 以加强皇权 。为了巩固皇权 , 宋孝宗在任内有两年多时间 , 甚至故意不设置宰相 , 而令副宰相参知政事暂时代理宰相行事 。 出于对宰相的不信任 , 宋孝宗甚至经常绕开三省和枢密院 , 直接以“密旨”办理大小政务 。 当文官集团进行反击质疑时 , 宋孝宗则回应说:“宫中一饮一食 , 如果都要走程序 , 那么事情何时才能办完?”但他关注的 , 可不是什么“一饮一食” , 而是人事、司法、行政等诸多大事 , 为了绕开朝臣 , 他开始起用他在被封为建王时身边的侍从 , 使得宋孝宗朝的朝政 , 出现了“外廷事务内廷化” , 对此 , 文官集团发起反击 , 结果就是抗命的中书舍人张震、给事中金安节等人纷纷被贬 , 而跟随宋孝宗的侍从龙大渊等人则继续升官 。在士大夫们看来 , 无论北宋还是南宋 , 士大夫们一直秉承着“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原则 , 因此 , 士大夫群体普遍对于皇权对政治的过度干涉 , 带着一种抵制态度 , 因此 , 宋朝皇权与士大夫角力的结果 , 如果双方妥协顺利 , 就是宋仁宗朝的和谐局面;如果皇权弱势 , 就是宋高宗朝一度出现的君弱臣强局面;如果士大夫过度强势 , 就有可能出现南宋后期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臣弄权局面 。对此 , 宋孝宗一直心中谨慎 , 维护皇权的权威 , 但在一次宋孝宗想要过问户部的出纳细节后 , 户部侍郎周葵很不客气的说:“这么小的事您也关心 , 真是出人意料!一定是龙大渊等人想从中图利谋私吧?”对此 , 宋孝宗“色为动” 。皇帝强势 , 士大夫们吃多了苦头 , 敢说话的自然就少了 , 敢冒头的自然就更少 , 这也使得士大夫们对于北伐也一直呈现意兴阑珊 , 个中原因的复杂 , 不是简单的忠勇或懦弱可以评判 。南北多年相安无事 , 这也使得宋孝宗更加关注内政、勤恳治国 , 当时 , 宋孝宗下令将纸币“会子”作为法定意义的权威货币辅助流通 , 更加促进了纸币在南宋境内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此外 , 宋孝宗大力兴修水利、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 , 为了裁撤冗官 , 宋孝宗仅仅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一年 , 仅在临安府就裁撤冗官近千人 。在这位经常穿着旧衣服上朝的皇帝带领下 , 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社会 , 当时南宋国库充盈、钱货堆积如山 , 以致于连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 对此 , 元朝宰相脱脱在主持编撰《宋史》时 , 就赞誉宋孝宗是“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5但北伐无望的痛苦 , 仅仅是宋孝宗生活的一部分 , 在日常生活里 , 他还要面对太上皇宋高宗和儿子赵惇的为难 。宋高宗赵构在1162年56岁时禅位 , 此后 , 他还继续活了25年 , 一直到1187年 , 才以81岁的高龄去世 , 这在古代皇帝中非常少有 。一位长寿的太上皇 , 自然对现任皇帝形成了诸多掣肘和干预 。尽管默许了养子宋孝宗对岳飞的平反 , 但一旦涉及到北伐等根本大计 , 宋高宗也经常出面阻拦 , 而隆兴和议尽管出于无奈 , 但宋高宗在背后的影子 , 肯定也不能无视 。即使对于普通的人事 , 太上皇宋高宗也经常发号施令 。 有一次 , 太上皇赵构到临安的灵隐寺喝茶 , 有个行者伺候得非常殷勤 , 后来赵构一问 , 此人便说自己是因为得罪上司被诬陷降罪 。太上皇于是发话 , 说要让此人官复原职 。 但宋孝宗一查 , 该人原来是个贪赃枉法之徒 , 当然不能应允 。结果当赵构再次在灵隐寺 , 听到此人的诉苦后 , 赵构立马勃然大怒 , 他生气的并不是此人是否清白 , 而是他作为太上皇的权威竟然得不到重视 , 对此他当面对宋孝宗赵眘发脾气说:“我老了 , 没人听话了 , 行者的事你为何至今不办?”宋孝宗无奈 , 只得让此人复职上任 。在宋孝宗看来 , 他从平民一跃而成为天子 , 养父宋高宗的恩情无以报答 , 所以他唯有以孝道来回应养父太上皇的恩德 , 哪怕这是涉及到国家和民族大业的北伐 , 或是关涉到政坛清白的人事任免 , 他都难以在背后 , 彻底摆脱那位养父和太上皇的影子 。在王道与孝道之间 , 他谨慎小心地处理着与太上皇宋高宗的关系 , 甚至有的时候 , 他宁愿用所谓孝道 , 来违抗王道 。而太子赵惇和儿媳妇太子妃李凤娘 , 也没让他少省心 。宋孝宗共有四个儿子 , 但长子庄文太子赵愭早逝 , 二子魏惠宪王赵恺为人仁弱、难堪大任 , 为此宋孝宗反复考虑 , 最终改立三子赵惇为太子 。赵惇在乾道七年(1171年)25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 但中间当了整整18年太子 , 一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43岁时才即位 , 是为宋光宗 。在这种长期作为储君的漫长煎熬中 , 赵惇心情抑郁 , 有一次 , 他甚至向父亲宋孝宗暗示说 ,“儿臣的胡须已经开始变白了 , 前些天有人送来染胡须的药物给我 , 但儿臣却没敢使用 。 ”言下之意 , 赵惇是在暗示父亲说 , 自己胡子都白了 , 你却还没禅位 。宋孝宗自然听出了言外之意 , 于是略带讥讽的调侃说:“有白胡须正好向天下显示你的老成持重 , 何必要用药把它染黑呢?”宋孝宗在36岁时接受宋高宗的禅位登基 , 但让他放心不下的 , 除了自己的北伐大业 , 还有儿子赵惇的惧内、精神表现等问题 , 根据史料记载 , 赵惇的妻子李凤娘非常凶悍 , 他身边的女子只要敢于靠近赵惇 , 就会受到报复 , 有一次 , 赵惇无意中夸奖一位宫女的双手非常白皙 , 没想到第二天 , 李凤娘就给赵惇送去了一只食盒 , 里面装着的 , 正是那名宫女的双手 。对于自己这个儿子的不争气 , 宋孝宗看在眼里 , 因此他一直心存疑虑 , 甚至想过要废掉太子妃 , 但如此重大的决定 , 他又始终犹豫不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