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重磅!猎壳者( 二 )


8月13日 , 香港证监会就正利控股(3728.HK)股价操纵向5人展开刑事法律程序 , 指控其串谋正利控股进行虚假交易 , 获利约1.249亿港元 。 而且 , 该项操纵计划在正利控股上市之前就已被策划好 , 并持续超过5个月 。
8月31日 , 香港证监会公布正利控股的最新调查进展 , 目前香港东区裁判法院已对何铭轩及孙文发出逮捕手令 , 因两人早前没有就串谋对正利控股的股份进行虚假交易的控罪出庭应讯 。 香港证监会指出 , 何铭轩及孙文连同另外3名被告于2016年3月29日至2016年9月7日期间对正利控股进行股价操纵 , 触犯了刑事罪行 。
2016年3月29日 , 主营业务为建筑业的正利控股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交易 , 招股价0.283港元 , 首日交易即暴涨近7倍至2.26港元;当年7月13日 , 该股更创下5.7港元的历史盘中高位 。 换句话说 , 股价相较发行价被炒高逾19倍;之后 , 该股在5港元以上徘徊近两个月 , 于当年9月7日突然大跌90% 。
中国基金报|重磅!猎壳者
本文插图
正利控股上市后股价走势
“正利控股当时以全配售形式上市 , 配售给116名人士 , 创业板的配售往往成为股价炒高的主要因素 , 因为货源集中容易操纵股价 。 如果看CCASS(中央结算登记系统)数据 , 上市初期只有10家券商持有该只股份 , 前五大席位已占CCASS的99.4% 。 至2016年9月6日暴跌前一天 , CCASS席位已增至58家 , 9月7日 , 券商席位激增至174家 , 说明庄家已经开始沽货给散户 。 ”香港一中资券商分析师Benson分析 。
中国基金报|重磅!猎壳者
本文插图
正利控股上市之时持股集中度极高
“整个造壳过程 , 庄家对于时间有着严格细致的规划 , 何时上市 , 交给哪个券商负责 , 何时推高股价 , 做高到多少价格 , 几时出货都要提前布局 , 因为这些都是关乎成本 。 坐庄是需要成本维护的 , 比如交易手续费 , 如果按照港股成交额的3.81‰计算 , 假设1天成交额1亿港元 , 一天手续费38万港元左右 , 一个月22个交易日 , 一个月手续费就是836万港元 。 当然 , 如果股权集中度高 , 那么坐庄成本就低 , 因为只需要很少的货就能将股价拉高 , 吸引散户进场 。 ”资深港股专家且担任某港股公司董事职位的张利称 。
通常壳股上市后暴涨 , 都是庄家自己炒高 , 制造流通量吸引散户注意 , 直至有足够的散户入场 , 庄家就开始大举“出货”获利了结 。 这当然会引起股价暴跌 , 但庄家手上仍然持有的股票 , 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 待到股份交投回归清淡 , 庄家等到一年的“控股权不可转移”限制结束 , 又可再与欲上市企业 , 即潜在买家协商“卖壳” , 并从中套现获取第二轮收益 。
由于香港上市门槛较低 , 只要符合条件的个股都可以上 。 很多企业的基本面、主营业务虽然并不吸引人 , 但也有机会上市 。 这些小型股通常上市后往往流动性不足 。
截至9月3日 , 全天零成交个股达到464只 , 成交额在1万港元以下的个股687只 , 市值低于5亿港元的上市公司为1069只 , 占了全港股总量的三分之一 , 股价在1港元以下的个股达到1453只 , 壳股就扎堆其中 。
“过去香港两个行业最容易造壳上市 , 一是餐饮 , 二是建筑 。 ”张利称 , “这两类公司也最容易在上市之后就卖壳 。 ”
采访人员统计发现 , 2013年~2020年共有125只建筑股上市 , 其中超过三成在上市后就选择卖壳 , 且这些个股基本都为仙股 , 流通量低 。
卖壳一条龙服务
港股上千只低流通性的股票 , 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失去融资功能 , 如果主业做不起来 , 就会考虑卖壳 。 买家通常偏爱业务简单、市值较低、成交不活跃、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 , 方便日后操作 。 整个壳交易产业链中包括诸多角色 , 比如 , 买卖主体双方、财务顾问公司、投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