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重磅!猎壳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在“仙股”扎堆的香港市场 , 潜藏着一条隐秘的“食腐”产业链 。
依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内地丰富的上市资源 , 港交所在过去11年中 , 7次拿到全球IPO规模第一 。 然而 ,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旺盛生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中 , 一个介于政策黑白之间的产业链——壳公司产业链却潜滋暗长 。 上市养壳、卖壳、新股东入场、拉高股价、吸引散户、趁机出货 , 让很多投资者不知不觉中就被割了“韭菜” 。
截至2020年9月3日 , 港股总市值低于5亿港元的上市公司达到1069家 , 占港股总量的三分之一 , 壳股一般都聚集于此 , 主要特征为低市值、低成交量、低股价 , 业务单一 , 股权集中 。
近日 ,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深入采访了券商、投行以及亲自参与过壳股买卖的中间人 , 试图还原整个链条的交易过程 。 在这条产业链中包含诸多角色:交易主体买卖双方 , 财务顾问、会计师、律师、证券行等中介 。 整个链条自上而下层层展开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完成一笔壳买卖的交易佣金费率在3%左右 。
在香港 , 有一家名叫金利丰的证券行 , 在圈内被称为“富豪御用证券行” , 在诸多壳股交易中都能见到金利丰的影子 。 采访人员统计发现 , 金利丰目前代持股50%以上的上市公司股票达36只 , 是香港最大的代客持股券商 。 此外 , 金利丰持有香港创业板股票186只 , 且超过90%以上的股票股价都有过“坐山车”经历 , 其中148只股票上市以来自最高价跌幅超过90% 。
从上市养壳、炒高股价 , 到新股东入场、完成卖壳 , 再到拉高股价、吸引散户、趁机出货……整个壳产业链 , 正上演着丝丝入扣的运作手段 。
造壳上市
在港股市场 , 一直存在一批“造壳”、“炒壳”的资本玩家 , 他们一起推动公司上市 。 壳股上市 , 往往伴随着“围飞”(即股票由少数“自己人”认购) , 也容易导致股权高度集中 , 方便操纵股价 。 一次“围飞”操作 , 庄家出资千万或者上亿港元 , 获利往往以数倍计算 。
“有些公司只是刚好符合上市条件 , 并没什么吸引力 。 为求上市成功 , 会与包销商暗中达成条款 , 甚至部分额度能提供50%的折扣 , 然后由包销商负责寻找机构投资者 。 ”近日 , 一位参与过某股票上市认购的专业投资人向证券时报采访人员透露 , “这部分认购者会以金主姿态出现 , 被称为‘折头党’ 。 由于其持股成本较招股价低一半 , 因此公司首日上市就沽货 , 只要股价没有跌逾50% , 就有得赚 。 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是 , 上市公司大股东跟申购人私下承诺保底 , 如果这只股票首日跌破发行价 , 大股东就会补回差价 。 这种方式一定是要第一天抛出 , 赚了归投资人所有 , 亏了就是大股东掏钱补 。 大股东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企业成功上市 。 ”
比如 , A公司上市招股价为1港元 , 包销商会按照正常流程向“折头党”配售股份 , 但私下A公司大股东会向“折头党”补偿0.5港元/股差价 , 因此其持股成本仅为0.5港元/股 。 散户投资者对此并不知情 , 即使挂牌首日沽货导致股价大跌 , 也只有散户亏损惨重 。
“一些基本面本来不好的小公司想要成功上市 , 必须要向配售投资者提供一定折扣 , 这几乎成为业内潜规则 , 不然就会面临发行失败 。 但上市费用已经付出去一大半 , 大股东不可能临门一脚退缩 , 不折扣也得折扣 。 不过这些私下协议不会有任何书面文件 , 都是基于信任的口头承诺 , 这个香港证监会也很难去查 , 因为表面上都是合法流程 , 不太会去插手 , 除非是香港证监会有坐实的证据才会起诉上市公司 。 ”上述投资人称 。
就香港有些公司IPO环节存在的灰色操作现象 , 采访人员向香港证监会求证 , 其新闻发言人向采访人员称:“这个问题我们有关注 , 但对于我们正在做或者还未开始调查的事情我们不予评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