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新专栏数学及史学家( 五 )


写到这里 , 我不禁想停下来插上几句 , 远在莱布尼茨降临人世之前 , 中国已有过不止四位世界级的伟人 , 比如孔子、老子(他们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获得了最广泛的敬仰)、秦始皇(德意志民族因为缺少此类人物迟迟未能统一)、忽必烈(如果说他的祖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骄傲的话 , 那么作为定都北京的元朝皇帝的他理应属于中国 , 就如同希腊人心目中的马其顿英雄亚历山大一样)、蔡伦(造纸术的重要性甚于印刷术或行星运动定律)、李白(其酒神气质和艺术成就均在丢勒之上) 。 虽然作为个人他们中有的历史地位或知名度超过了莱布尼茨 , 可是较为单一的成就只能在某个方向树立起一座丰碑 , 无法引导一个民族向上的智慧 。 对任何民族来说 ,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 莱布尼茨都是难以企及的一个人物 。
在世界主要文明中 , 惟有日耳曼民族的起源不祥 , 他们确切的史料起始于纪元前半个世纪罗马人的征讨 。 即便到了16世纪以后 , 日耳曼人仍是一盘散沙 , 整个民族处于分裂和混乱之中 。 虽然罗马皇帝中有几位流淌着日耳曼人的血液 , 但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德意志人 , 且因通婚和趣味爱好等原因 , 在精神上趋同于外族 。 例如查理五世 , 他一度拥有欧洲最大君主的气派 , 可是内心里却把自己看成法兰西人或西班牙人 。 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 , 北方人大多有了新的信仰 , 而南方人则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摇摆不定 。 大约在莱布尼茨步入中年后 , 普鲁士邦才开始崭露头角 , 1701年 , 腓特烈一世就任普鲁士国王并定都柏林(40年后他的孙子腓特烈大帝继位 , 大大拓展了疆域) , 日耳曼民族才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尽管离开德意志的统一仍然十分遥远) 。
作为一名全才的科学家、哲学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 莱布尼茨理所当然地成为柏林科学院的创立者和首任院长 , 彼得堡科学院和维也纳科学院也是在他的倡导下成立的 , 据说他还通过传教士给中国的康熙皇帝写信 , 建议成立北京科学院 。 虽说康熙被认为是最有数学头脑的皇帝 , 他却未予采纳 。 莱布尼茨充分认识到 , 学者们各自独立从事研究既浪费了人力又收效甚微 , 因此他竭力提倡集中各方面的人才 。 据说为了建立柏林科学院 , 他通过自己的学生、奥古斯都公爵的女儿对她的丈夫——未来的腓特烈一世施加了影响 。 很快 , 柏林科学院便成了欧洲最有影响的四个研究机构之一 , 它先后吸引了18世纪最杰出的两位科学家——欧拉和拉格朗日 。 在此以前 , 莱布尼茨还领衔创办了近代科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拉丁文杂志——《学术纪事》 。
诚然 , 德意志的崛起依赖于普鲁士王国的强盛 。 但在莱布尼茨逝世后的72年间 , 德国接连诞生了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与贝多芬同年出生 , 那年歌德因为没能在莱比锡大学取得法学学位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谢林、叔本华等大哲学家 , 德意志思想界可谓群星璀璨 。 康德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 , 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 把整个生命奉献给了心爱的事业 。 但康德的哲学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同胞哲学家沃尔夫的影响 , 后者是莱布尼茨的得意弟子 , 师徒俩的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 相比之下 , 德意志在科学方面的兴盛略迟一些 , 可是 , 在比黑格尔晚七年出生的数学王子高斯(他承认莱布尼茨在数学上拥有最高的智力)成年之后 , 世界数学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 从巴黎转移到了哥廷根 。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 , 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中断以外 , 德国一直是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强国 。
5.
忙忙碌碌的异乡人
在莱布尼茨生活的年代 , 他被公众看成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复兴晚期的人文学者 。 而他本人则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 相信所处的世界是所有世界中最好的 。 尽管如此 , 莱布尼茨并非全知全能 , 例如 , 他一直渴望在文学上取得成功 , 在整个一生中 , 他都为自己创作的诗歌(大多用拉丁文写就)感到骄傲 , 但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 更有甚者 , 莱布尼茨并没有(像笛卡尔、帕斯卡尔或牛顿那样)完成一部特别为人称道的学术专著 , 而只是通过笔记、信件和文章留下一些片言只语的思想 。 这一方面因为他是个业余的学者 , 仅仅利用闲暇时间钻研学问;另一方面在于(如同罗素分析的那样)其哲学的二重性 , 即经常用形而上学和逻辑学来表达同一思辩 , 尽管逻辑学的著作要到他身后两个世纪才出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