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镰|学者杨镰的新疆故事( 五 )
有人责问杨镰:“‘坎曼尔诗笺’只要对我们有好处 , 你管它真假干吗?真与假 , 全看它符不符合政策 。”
接着 , 不到一年的时间 , 《西域研究》1992年第2期刊发《有关坎曼尔诗笺辨伪的若干史实》一文 , 主要内容是批驳杨镰的观点 。
按照学界的常规 , 一般是反驳呼应的文章 , 要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 。于是 , 杨镰鼓着劲儿 , 又写了一篇两万字的反驳长文 , 题为《坎曼尔诗笺辨伪与西域史地研究》 , 给《西域研究》投了稿 。可是 , 文章寄出去后 , 石沉大海 , 没有了动静 。
当时 , 杨镰与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主任等人 , 正在筹划“20世纪西域考察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学术考察活动 , 杨镰就把文章没发出的苦闷 , 跟马大正述说了一番 。
马大正问明事情缘由后说:“你把文章给我看看吧 。”
马大正读后 , 为杨镰秉乾嘉学派传统严谨考据之功所折服 , 一层层抽丝剥茧似的论证 , 是真正下了大功夫之作 。他成为杨镰“必伪”之说的信服者 。于是 , 将此文推荐给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刊 , 在1994年第2期全文刊发 。
从事后学界的反响来看 , 杨镰的“坎曼尔诗笺”必伪之说 , 成为学界共识 。新疆主流方面的观点也认为 , 确有其道理 。那两件“坎曼尔诗笺”文书 , 也从展馆撤了下来 。
虽然 , “坎曼尔诗笺”事件已过去20多年 。回忆往事 , 杨镰生前仍为自己经历了这些而感到庆幸 。“‘坎曼尔诗笺’本身就没有一丝可信之处 。实际我确实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 《坎曼尔诗笺辨伪》本质就是一件文书辨伪 , 真与伪 , 是迈不过去的天堑 。《坎曼尔诗笺》的出现、轰动 , 都有其特定的背景 , 与历史上其他伪品相比 , 它的幸运与不幸 , 反映了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幸运与不幸 。我们所做的 , 只是一件具体文书的辨伪工作 , 它之所以是必要的 , 还在于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
创 作
由于家学熏陶 , 再加上新疆的生活经历 , 年轻时的杨镰就爱好文学创作 。
杨镰的父亲杨晦先生 , 是20年代中期北京重要文艺社团沉钟社的成员 , 1899年出生于辽宁辽阳一户世代农家 , 1983年离世 。杨晦先生以北京大学在校生的身份 , 直接参加了“五四”运动 , 是最先冲入并火烧赵家楼的几个学生之一 。
1952年至1966年间 , 杨晦先生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 家住在北大校园东门外的燕东园 , 邻居大多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 孙楷第、宿白、冯至等诸先生都住在北大 , 他们都是看着杨镰长大的 。
除了学术研究的成果之外 , 杨镰还创造了多部有关新疆人文地理方面的纪实文学 , 以及以新疆历史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
在伊吾军马场期间 , 20多岁的杨镰就写下长篇小说《战马长鸣》 , 其中篇小说处女作《荒漠幽灵》 , 发表在1980年文学期刊《边塞》第2期之上 。
《千古之谜》则是杨镰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43万字 , 1983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那一年 , 他36岁 。
《千古之谜》以新疆的探险大环境为背景 , 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现状 。它讲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 , 有一座被考古学家称为“幽灵城”的古文化遗址 , 多年来时隐时现 , 寻找并揭开它的秘密 , 成为近代世界考古学界的一大难题 。我国考古工作者出于历史责任感 , 冲破重重阻挠 , 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 终于在粉碎“四人帮”后找到了这座古城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资料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杨镰撰写的探险纪实作品《最后的罗布人》 , 发表于《当代》1998年第3期上 , 并获“《当代》最佳报告文学奖” 。罗布人几乎人人都知道《最后的罗布人》与杨镰 。热合曼的遗孀一再提到这部书 , 她说 , 在热合曼晚年 , 《最后的罗布人》与他形影不离 。
推荐阅读
- 新疆独库公路|国内一条超美的自驾线,不是川藏线,全长约562公里被称景观大道
- 刷牙|认真刷牙吧 可以防癌
- |新疆人做饭为何喜欢用洋葱?
- 波波带你游新疆|一年只美21天,错过再等一年
- 灵芝|我国学者研究发现灵芝酸可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凋亡
- 学者|西方学者质疑:夏朝根本不存在,老教授:肯定存在过,但没在中国
- 鲁迅|民国学者傅斯年:中医不过是骗子,请教中医就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
- 南方都市报|日本学者怎样研究“海上丝路”:日本砂糖曾全部从中国进口
- |坚持,相信新疆解封指日可待――
- 辽宋夏金,朱元璋|朱元璋称帝后,为什么依旧烽烟四起?学者:农民被出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