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镰|学者杨镰的新疆故事

【求 索】
作者:计亚男(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学人小传
杨镰(1947—2016)辽宁辽阳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黄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院兼职教授 。著名西域文化专家、探险家 , 元代文学研究专家 , 多年从事新疆人文地理研究 , 常年在新疆各地考察和研究 , 对丝绸之路上曾经辉煌又被流沙掩埋的楼兰古国、小河遗址等做过艰辛考察 , 重新发现并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之谜 , 为认识西部的历史与现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出版学术专著《贯云石评传》《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元诗史》《元代文学编年史》等 , 发表论文《坎曼尔诗笺辨伪》《元佚诗研究》《元诗文献辨伪》等 , 主编了《全元诗》《全元词》《中国历代僧诗集》等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 出版元代文学文献校勘整理《草堂雅集》《张可久集校注》等多种 。承担“新疆绿洲文明”国情调研 , 著有《杨镰西域探险考察文集》《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最后的罗布人》《黑戈壁》《发现西部》《新疆探险史图说》《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等 , 以及专题文章近百篇 。出版了长篇小说《千古之谜》《青春只有一次》《天山虹》等 , 主编“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探险与发现”“中国西部探险”丛书 。
杨镰|学者杨镰的新疆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杨 镰 资料图片
有人说 , 杨镰是新疆历史文化虔诚的追随者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 , 他平均每年要往新疆跑两三次 , 一生多达八十余次去那里考察和探险 , 年复一年 , 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新疆 , 成就了杨镰做一名复合型学者的梦想 。
奇 缘
1968年3月的一天 , 远在新疆哈密的伊吾军马场 , 想要在北京海淀和丰台两区招收108名初高中毕业生 , 到天山脚下当牧马人 , 接受再教育 。杨镰的几个朋友闻讯 , 自作主张 , 替他也一同报了名 。正是这样一次冲动的选择 , 决定了杨镰的一生 。
从此 , 杨镰与新疆结缘 。那时 , 他才21岁 。
3月18日 , 杨镰一众坐上西行的列车 , 离开京城 。伊吾军马场的场部所在地 , 叫松树塘 , 位于天山南北两道大山之间 。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 抬眼望去 , 常青松柏遍布山野 , 高耸雪峰近在咫尺 。
在松树塘的四年 , 杨镰做过农工 , 放过马 , 当过保管员 , 管过食堂 。1972年 , 全国高校首次招收工农兵学员 , 招生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身边的英雄” , 杨镰得了哈密考区的最高分 , 被新疆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录取 。1975年毕业后 , 他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市郊六道湾煤矿 , 做共青团、知青办等工作 , 直到1981年才回京 。
这13年的新疆生活经历 , 成为杨镰受益终生的宝藏 。
然而 , 人生难料 , 世事无常 。2016年3月31日傍晚 , 从新疆吉木萨尔前往伊吾考察途中 , 杨镰遭遇车祸不幸遇难 , 享年69岁 。
如果说 , 1968年3月去伊吾牧马 , 是杨镰与新疆结缘的起点 , 谁又能想到整整48年后的2016年3月 , 他回归伊吾考察 , 竟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 。“生命刚好走过一个完美的过程 , 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杨镰的夫人张颐青百感交集 。
初 探
1982年 , 杨镰的中篇小说《走向地平线》在《当代》第6期上发表 , 并获得该刊年度优秀奖 , 奖金800元 。
那天 , 参加完颁奖回到家中 , 杨镰便与张颐青商量这钱怎么用 。思来想去 , 他们决定:用这800元 , 作为杨镰第一次环游塔里木考察的经费 。
【杨镰|学者杨镰的新疆故事】杨镰兴奋得一夜没合眼 。
1984年7月11日 , 杨镰从北京来到乌鲁木齐 , 乘坐新疆铁路局宣传部提供的便车前往塔里木 , 开始了他梦寐已久的探险考察之旅 。


推荐阅读